【评论】繁繁简简说文化
(2013-07-18 06:08:55)
标签:
繁简字文化 |
分类: 文以载道·文学 |
杂文评述类
自古以来,“繁”与“简”就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数百年来,被人作为明哲治身的典范。“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如孔子退修天籁,删繁就简开示来学”,删繁就简,以简驭繁。这个治世哲学,在现今也以“倡节约,斥浪费”的时代外延呈现,使“繁”与“简”有了现实意义。然而今天,我却不赘述其现实内涵,仅在“繁”与“简”的关系上,谈谈我个人的愚见。
当“繁”与“简”这对矛盾在文化中对立,其引起的轩然大波自是不言而喻,同根同源同一文字的两种书写形式,不料想成了文化的“代沟”,演绎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争议:简化字以其易识记、易书写等固有优势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而所持反对疑义的民众则认为,改繁就简不利于历史遗存的延续,也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当我们搁置争议,冷静地回思两方的分歧,字形书写的博弈、认知识别的较量,都使它们难分伯仲、莫衷一是。无论二者存在哪样的分歧,但有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从本质和功用上讲,它们均无一例外的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都重托着承载华夏文明的辉煌使命,单单从此方面考虑,您就大可不必为此大动干戈、大打口水战了。
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星河,文字传承的伟绩功不可没。在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几个关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结点后,绚丽的华夏文明,愈发勃勃有生机。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文化不重在用何种字形表达,而重在其所传承的绮丽的华夏文明。然而,在谈及这个问题上,确实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在随机开展的活动测评中,近半数的中小学生存在文字表达障碍、语言交流困难等问题,集中表现为所表述的语段中出现大量病句,书写的文稿中存在严重的错字、别字。部分大学生则不会撰写最起码的应用公文、报告公函。为此,教育部门联动应对,然结果却是收效甚微。这些现象为哪般?现象的背后,又折射出了社会中的哪些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而对待我国丰富文化垂涎欲滴的海外友人,无不想亲临我国感受别样的文化魅力:410所孔子学院遍布全球110个国家,海外逾万人渴求赴我国考察、学习,以其探求我国更为深厚的文化珍品。一面受人冷遇,另一面却备受追捧,这些又因何故呢?这还是因为文字字形的差异吗?!
很惭愧,恕我没有为“繁”“简”字体之争的博弈双方找到合适的理论支撑,但从“繁”“简”字体之争的背后,看到华夏文明传承中备受冷遇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发展文字的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更好地交流,以求华夏文明立足于永雄的话,那我们所争论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呢?倘若“识繁用简”能成为一种息事宁人、搁置争议的做法话,彼此诚开诚言,吸取保留各自立场、观点的话,这也不失为是一个万全之策。
说到底,似乎二者中哪一类书写文字成为“正统”都是可行的。因为它们都是华夏文明成长史的特殊见证,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强烈爱国热情的集中释放。求同存异,砥砺自我。
这难道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