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泊者手稿问世

落泊者手稿问世
落泊者手稿问世的曲折路,还不仅《红楼梦》一例,近代还有与之相类似的苏州的沈复自传体《浮生六记》。也像那飘流瓶中文稿,只是偶然间万幸被人发现。错过而失传的不知还有多少呢?!沈复、曹雪芹同是天涯沦落人,遂作“落泊者手稿问世”以记其事。
《浮生六记》书稿原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卷三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共 六卷。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学语文选编了它的片段,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传播很广。七十多年后,我至今还记得课文中《闲情记趣》开篇一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记述了作者儿时把蚊子放进夏帐里看蚊子飞,想象是仙鹤在天上飞翔,以自娱作乐。这种童趣的记述,感染了我们抗战岁月没什么娱乐的学子。
从此书的卷一《闺房记乐》与卷三
之所以,《浮生六记》能比《红楼梦》拥有更多读者群。大概《红楼梦》是象牙塔里的精品,说豪门兴衰的事,“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就是读三遍也不一定深解其意,故和之者相对较少,而《浮生六记》是市井间下里巴人的事,更能驳得常人青睐,读之者众。
《浮生六记》闻名于世后,也有人来冒续丢失的后两记,说是在作者沈复家里找到的,谁相信呢?此时沈复已经“妻亡子散”,他自己也亡故多年了,哪里还有个家在?《浮生六记》后两记,也只是赶热闹贪名利狗尾续貂的伪作。《浮生六记》大多数版本只有残存的前四记,它就像断臂维纳斯,令人遐思令人神往。
我藏有本1935年版的《浮生六记》,也只有四记,到在“浪游记快”为止。
文物往往因残缺而令人神往,犹如出土断臂维纳斯,从地下挖出来后找不到断臂残片。多少年来多少雕塑名家试图补上她的断臂,使她成为完整的维纳斯,但是无论怎么修补,都不如出土断臂维纳斯原样的美,因此至今还保持着她刚出土的原样,不加任何修复。这就叫做“残缺的美”。
有些历史悠久的艺术品,就是有这样的特性,残缺了就很难修复,倒变得更难得更宝贝也更加神秘感了。名著也是这样,因缺页而在读者心中欲求其详其全而想象无穷,反而变得更神秘的朦胧的美了。这可能是对悠久历史魅力的景仰形成的。犹如对名胜古迹的修复,强调修旧如旧,不可用现代人的想象力去修复它,那就背离了历史。人们要学会尊重历史。
传世的精神产品与名利是绝对无缘的。“无用写作”,经历了坎坷的历练与读者的篩选后传世,并融入了人类文化成为其中的一“细胞”,仅仅是无“名”的一细胞而已,这才是其真实的价值所在。
杨殷平 2022/5/20
《红楼梦》书名演变史
《红楼梦》的思想和立意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作者愤世嫉俗的立场观点在作品中时有表露,为了避嫌可能涉及时世的罪责,曹雪芹故意使用“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书的开头就让“贾雨村”出台说了一大段故事,压在表明“红楼梦”主题的第五回前面。可能是他有意在遮掩创作真实意图,还可能是在创作过程中,意识到后才加上的。这就使得作品内容成了亦真亦假的《石头记》,隐去了《红楼梦》——比喻富贵府第盛衰的“南柯一梦”之嫌
曹雪芹他由纨绔子弟,沦落为与说书卖唱人为伍。书的每一回起讲都冠以说书人口头语“即说”或“话说”。为引听客兴趣,他编造了神话女娲补天丢下一块石头,遗弃在青埂峰下,自怨薄命无缘补天——影射遭抄家连累。遂在这石头上记下了一段因缘,化作了“通灵宝玉”,含在宝玉口中降生在贾府,演绎了一段富贵家族十九年的兴衰故事。之所以,此书初始即由作者定名为《石头记》——作者在书的第一回即说:“此开卷第一回也。……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
此小说的书名在传播过程,也演绎得很多。最早的书名叫《石头记》,但在流传过程中,有人又给它取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玉缘》等市井间世俗的书名。我想可能是说书人认为它更合听书人的口味,能招徕更多的顾客。最后又有人把它取名《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不但俗,还都只反映这部巨著的一个小小的零星侧面,不能概括全书的要旨。一直到近代才正式取名《红楼梦》,用文学语言,高度概括了封建权贵豪门的“南柯一梦”。此书名寓意深邃而富有哲思,才配得上这部绝世的文学名著。
其实,在该书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红楼梦》残稿能流传下来是我中华文化的幸事,让它成就了名著,丰富了文学宝藏,留下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哲者常言道:“作为一个中国人,
曹雪芹去世后,他的这部原名《石头记》八十回残稿在民间流传开来了,求书的人渐多了,当时还只是手抄本,一部能卖到好几两银子。于是有人专事抄《石头记》为生,凡正那时也没有“版权所有”的权益。人都有赶时髦的习性,传说那时候有身分的人在案头摆一部手抄本《石头记》,能使他的书案上一档次。
但是抄本多了,你抄我抄不免出些差错。到曹雪芹死后几十年,才有人看到它的价值,开始整理原稿,续后四十回。后四十回续的人多了,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结局,大多数是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我很早以前还看到一个版本,最后贾宝玉把钗黛两美人都娶了,把袭人也纳为妾。这正是鲁迅直指出的,有人看《红楼梦》巴不得自己钻进去做个美梦呢。鲁迅在论析《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时自始至终总是为着维护《红楼梦》艺术的完整性而斗争,从而为我们正确对待这部文学经典做出了表率。
《石头记》乌七八糟的续篇,只有程伟元、高鹗续得较靠近曹雪芹前五回暗示的理念——林黛玉焚稿断情缘,贾宝玉家破进空门。这样结局也得读者的认同,遂被传了下来。
但据说是苏州人程伟元于乾隆后期,前往北京花数年功夫,搜罗《红楼梦》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细加厘剔”并续成后四十回。之所以,启功在为1998年中华书局校注本写的序中说,“可能后四十回有残片留下”。
之所以,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据此资料所言,窃以为首功也应有辛劳寻找后四十回残稿遗篇的程伟元一份。
中华书局1998年精装版的《红楼梦》,著作署名只曹雪芹一人了。以前的版本多由高鹗联署。
落泊者手稿就这样走了个漫长的曲折路,其深邃的文学价值才被世人认知。此后,研究的人渐多了,各个时期都有从事专门研究的组织,并舍去《石头记》以及其他书名,正式统一定名为《红楼梦》,“红学会”的学术组织也就此成名矣。
下回再聊聊《红楼梦》解。
量子学派80高龄的老科学家张克明论著《空钓寒江》十五章,恳切告诫人们不要藐视大自然,用自己轻薄的一点技能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使我人类这一物种比我们之前的地球上五次大灭绝的物种都更快的灭绝。恐龙还生存了一亿四千万年,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才灭绝的。此后经历了六千五百万年后才生成了我们人类这一统治地球的高级物种。
人类聪明,有历史可考的历史才七千多年,据说可考证的周口店山顶洞人类头盖骨化石也只有五十万年。
人类这一物种发展的很快,尤其工业革命后,几千年间就从石器时代发展到核能时代、信息时代。有哲者言“人类的一半是天使——聪明,另一半是魔鬼——狠毒“。二战四年就灭了五亿同类,其他低级动物只是在争食物与配偶时互咬一下。看来背离了自然法则,发展的越快灭绝的也越快。
七十多年前,一颗原子弹就灭了二十多万条的生命,之所以研制原子弹的奥本海默战后拒绝研制威力更大的氢弹,成为反核武的科学家。
2011年3月因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发电站渗漏,至今还有一百多万吨的核废水无法处理,这么大量的核废水日本政府打算排放大海,其后果将是直接破坏海洋生态,是否还将影响大气层?引起了世界各国关注与抗议,日本民众本身也反对。
聪明的人类在利用核能中,给人类自己背上了这么大的死亡隐患,值得吗?这正是《空钓寒江》里说的:”现代人类为了开发能源,也给自己挖出了一个个死亡陷阱“。史蒂芬·霍金多年前就看到了地球环境被糟蹋的不适合居住了,劝说人们迁移到其他适应人类生活的星球。
一百万吨核废水已是悬在人类头顶的一把利剑,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如不悔改将有更多的利剑悬在人类头顶上来。
空钓不空!是忠告,不是空话。
读书治学与人生
——读费孝通《青春作伴好还乡》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要不断进步,就要有推进时代的著书立说者;读书人在读书治学了解世界中,通过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就产生了自己也来著书立说、把学问传给后人的愿望。
孔子先前带着他的“仁”、“忠恕”之道周游六国十三年终不见用。晚年回鲁,致力教学,整理《诗》、《书》,编修《春秋》。也就是把自己的治国思想,通过教学和著书立说寄希望于后人。果然,其学说之于后世影响极大,某些论点至今还有生命力。
我炎黄子孙,历史上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进程中,有把生命溶进书里的学者,为了写书不惜献身。费孝通写的《青春作伴好还乡》,便是叙说他的新婚妻子王同惠为做学问而献身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费孝通学生时代燕京同学、未名湖畔女友王同惠,在进修“文化人类学”时,读到一本外国神父用法文写的《甘肃土人的婚姻》,遂邀他合作翻译此书。两个青春做伴的人开始了紧张的译书工作,但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又使王同惠产生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自已来写出这样的书呢?”的想法,为了实现社会学中国化这一理想,当译稿还没有最后整理出来的时候,她就毅然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与费孝通结伴去少数民族地区作实地调查,为自己写书取第一手资料。为了避免当时男女同学身份出行之嫌,她又毅然与费孝通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仓促举行了极简朴的婚礼后同行。但就在这次新婚期间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调查中,人生的最大不幸就过早地降临这对新婚燕尔的年轻人。她坠崖身亡了。
一天傍晚,他们访问了瑶族家庭,回来时迷了山路。先是费孝通误落乡民用以捕捉老虎的陷坑,王同惠急奔向乡人求救不归。第二天,乡民发现并救起了费孝通,却在附近悬崖下的一湾浅水边发现了她的遗体。一对最理想、最美满、志同道合的夫妻,就这样不幸地死别了,匆匆断了只有一百零八天的新婚生活,短促得令人难以忍受。这个献身著书的故事,多么像古代干将莫邪夫妻铸剑美丽的神话,为使宝剑铸成,妻子莫邪投身炉中而殉。这都属于我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朽的,她的青春、她的生命熔进了剑里、书里,得到了永生。
在王同惠殉难62年的时候,费老已是八十八岁米寿老人了,与她死别后这几十年间又经历了多少人生坎坷,终于整理好失而复得的当年他俩合作的译稿《甘肃土人的婚姻》,交给了出版社。在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下,以后将有更多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这样书出版。但今天出版这往昔译著,其意义更在于费老所希望“会化成一把可散播出去的种子,可巧又无意中落入一些乐于培植的心田,说不定今后日子里会长出美丽的花朵。”
于是,又想《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故事,具有时代精神,能激励人们去珍惜爱情,去热爱祖国,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应借一种文学形式以传世,以充实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历史长河。
而今,费孝通老人也仙逝了,他深情的《青春作伴好还乡》,他高尚的治学精神,将长存人间!
杨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