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记游6---钟山陵墓览胜
钟山陵墓览胜
南京东郊紫金山又称钟山,林木郁郁葱葱,芳草如茵,山上紫红色砂页岩在日光下交相辉映,映出了万道霞光,恰应了“紫气东来”的祥瑞。山之南麓自东吴孙权始一千七百多年间,诸多历史风云人物都看中这块景色秀丽的风水宝地,在此建造了陵墓,也展示了中华历史演进中一桩桩兴亡更替的故事。
历史沧桑世事多变,孙权墓只留下一个“孙岗”之名传于后世了。二十世纪末改革之后,国力稍有好转,人们就想起了他,也为了旅游业的发展,就在山岗上为这位一千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大帝树一尊石像。是他的历史功业,还是《三国演义》这部书所起的作用呢?
近代抗日战争中,汪精卫也看中这块地方,死后埋在孙岗上。但他晚节不居,辜负了早年革命时节,他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慷慨诗句。那时候人们还是很赞赏他的气节的,可是他后来变了,腐败堕落为汉奸。日寇投降后,他的墓就被毁掉了,后人曾在他的墓穴处塑一跪象,以惩他生前的罪过。
现在岗上种有万株梅花,南京人称之“梅花山”,每年梅花报春时节都在梅花山举办盛大的梅花节,熙熙攘攘的赏梅人群总要在这里热闹个把月。我居锺山麓,每年都来赏梅,近年发现汪精卫跪着的石像不见了。大概是为了不让它在这里扫人们的兴。
我不禁问钟山,江山的沧桑与人心的变化相比,哪个更胜呢?
孙岗向北约百步,就是明孝陵,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陵墓也。据说建陵时,臣子们以孙权墓堵住去路要迁走它,朱元璋则说孙权也算是一条好汉,就留他在我墓前守卫吧。他当年天下大权在握,口气不小。时去时来权力异主,“粪土当年万户侯”也。
明孝陵享殿紧枕林木繁茂的钟山南麓,山边立有一石曰“此山明太祖之墓”,整座钟山做了他的墓,尚未探知他的地宫在哪里。至今民间还传说明太祖下葬时,十三城门同时出殡。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史所未有。同时也是为了障人眼目,以保地宫的秘密与安全吧。
现今,出中山门(昔朝阳门),公交车沿途各站是卫桥、卫岗、小卫街、孝陵卫,都是当年为明孝陵设卫护陵的处所。可见此陵墓像南京城墙也是盖世的大了。卫岗竖有巨大的“神烈山”碑,向北原是陵墓的神道,道口有下马坊一座,文武百官至此都要下轿下马步行十数里,威严无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地冷淡了去,陵墓的享殿早毁了,徒存四壁凉在钟山风雨中。护陵各卫可能是不久就撤制了,只剩下了这个“卫”那个“卫”的各处地名。使人仍能想象到当年帝王陵墓的壁垒森严,也想起《滕王阁序》压轴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似水流年的岁月啊!淘尽了多少历史风流人物。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夺取了侄儿建文帝皇位后,就迁都到他的原封地燕,相对于他老子的南京称为北京。把老皇帝太祖陵墓孤伶仃地丢在了南方。以后就形成了,与北京辉煌的明十三陵南北祖孙相望的格局。只留下了他迁都前立的一座御碑在孝陵,让后人想到这段历史变故。
明亡后,清帝康熙也跑到孝陵来立御碑,隐藏着另一桩重大历史事件。两朝皇帝立的两个御碑,使明孝陵古迹更具有史鉴价值。它们,给今天的游人展示了些什么呢?。
朱棣立的碑,在陵墓郭城大金门内,藏于四方形的高大如城堡的碑亭中,所以南京人习惯称之“四方城”。碑取名“神功圣德碑”,高不可攀,刻了洋洋二千余言,教人没法卒读,无非是歌颂他老子功德无量,实意却标榜自己是继承皇位的真命天子。
什么“神功圣德”?从来未进寻常百姓脑中去。现今,通往中山陵的马路从这里穿过去,正好将碑亭与大金门分隔在马路的两傍,中山陵游览车在这里设一个站,就叫做四方城站。
清康熙立的碑,则在陵墓紫禁城内,在过一甬道迎门而立,更贴近朱元璋陵墓。也是歌颂这明朝开国皇帝的,只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很醒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为了立碑者自己的政治须要,都是在利用死人的余威做应时“文章”。
“治隆唐宋”四个汉字如今给贴上了金,金光闪闪,更是引人注目,不知当年可是这样。字乃康熙御笔亲书,命耳目亲信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勒石树碑,可见他对此事之重视了。书法虽不算上乘,但尚敦厚有力,加之刻工精细,显得整碑庄严肃穆,有皇家气派。进关不久的清朝第二代皇帝,就已经练就一手好汉字,掌握了汉文化,为此后的“放马南山书案治国平天下”做好了准备。
面对这个御碑,人们会想,满清灭朱明入主关内,为什么又树碑称颂起明太祖呢?
史称康熙是明君,也就“聪明”在这上头。他看到满清入主关内多年,但江南士子尚未心服,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后人仍守着明朝旧制未曾统一。认为治国应以攻心为上,不能再用当年多尔衮入关时对汉人所用“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了,更不可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事。
为了笼络人心,他还六次南巡中五次亲谒明孝陵。第三次谒陵时,特命江苏巡抚会同江宁织造修缮明孝陵,并立了这个倍加赞颂朱元璋的碑以示世人。霸道、王道交相使用,儒家治国之术也,他这会儿就学得非常到家了。
康熙这一着果然灵验,轻易地化干戈为玉帛,江南士子放弃了复明的图谋,真心实意地与满族政权共图国家之富强。天下人才尽为所用矣。
治国之道,此一时彼一时也,攻城攻心应时而发。清康熙明孝陵立碑这段历史故事不是仍值得借鉴的吗?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句话,已是中国人熟知的历史文化了,咱们中华五千年历史就是在这分分合合中演进的。这历史文化福佑着我炎黄子孙的大融合大一统,这历史文化维系着我多民族国家的不分裂。这是持西方文化思想者所无法理解的。
钟山风雨,兴亡更替。这里的每一座陵墓都像一历史老人,向后人倾诉说着中华民族悠悠历史。历史还在演进着,钟山风雨还在“催化”着兴亡更替事。
这人间的许多变化,都应了毛泽东的这一诗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010/1/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