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记游5<br><br>过东林书院1476
2022-08-17 14:04:19
晚晴记游5
过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东门的苏家弄。改革刚开始不久的八十年代初,在经济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无锡市政府就专门拨款,对这座历经磨难而荒蕪了的书院进行了修复。
修复起来的书院,有两座主要建筑物,都是黛瓦粉墙,典型的明代建筑样式。书院修好后,刚从“文革”牛棚解放出来的陆定一,就以庄重的楷书题写了“东林书院”匾额,他一定将古今反常世事都融进此四字中了,使之更臻一层沧桑感。
这个江南文人雅集讲学的书院,被历代邪恶的擅权者视为眼中钉,必欲毁之而后快。但每当政局清明宽松的时候,也总有良知者到那里凭吊、题诗、寄情。它的兴衰,成了政局变幻的晴雨表。
1960年夏,时任人民日报社长的邓拓同志,他是我党革命斗争史上资深的报人,还是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是个纯粹的革命文人。可能是探视阔别的故乡福州,路过无锡,特地来这里凭吊,写了一首悲壮的诗《过东林书院》。诗曰:
东林讲学继龟山, 事事关心天地间。
莫谓书生空议论, 头颅掷处血斑斑。
万想不到六年后,他竟遭类似明代阉党魏忠贤之流的“四人帮”之陷害,惨死于“文革”之初。也成了历史上“书生累”行列中的一员。《三家村》的“空议论”
,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正是个“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不幸被他自己的诗句言中了,这首诗也就成为应验的“谶诗”了。
为什么这些窃权的“阉党”们这么怕书生的“空议论”呢?原因就是邓拓诗中所说的,书生们“事事关心天地间”。这句诗是他引自明人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所写的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表达了东林人忧国忧民的志向和抱负,而忤逆了擅权者魏忠贤要书生们不要说话,不要有心思,老老实实听他们的摆布。
者大概在专制时代,有史以来就有此矛盾了。魏晋时代,稽康等“竹林七贤”,他们看到了曹家与司马家两派势力明争暗斗,致使国家政局不稳。为了不陷入这个必将发生恶斗的旋涡中去,遂隐避幽深的竹林,清谈老庄之说,终日饮酒赋诗,谈玄论道,不问世事。这算是他们无奈之下明哲保身之举了吧?
然而,作为通古博今有才华的古代名士,又不能脱离现实世界不思考问题。正如鲁迅病重时,医生嘱咐他卧床休息不要多动。他却说,不做事不看书我一天也活不下去。这就是知识者的秉性。人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竹林七贤中最有才华的嵇康,就因为他那反抗精神和离经叛道的秉性难改,写了一篇不与当朝合作的文章,被擅权者司马昭杀了。不过,临刑前还允许他弹了一曲“广陵散”。算是他的绝响。他弹完曲,无限惋惜地叹道:此曲没有传人了
。然后引颈就刑。后人评论说,他视死犹如回归自然,无惧色;唯念他的“广陵散”失传矣!维护了他那名士的人格。有人说,曹雪芹写《红楼》,塑造了不得闻“经济之道”的贾宝玉这一典型人物,就是受嵇康离经叛道性格的影响。
古时读书人十载寒窗,大都是有良知者,都想做个好官以匡扶国家。在那太平盛世,还可以施展一阵子抱负。如不幸碰上窃国权奸,那就要遭贬谪,甚至丢了性命。所以,当他们身处逆境时,多寄情山水之间当个隐士,或用心于笔墨去消磨时光。从魏晋开始就创下了这种隐逸的士风,竹林七贤就是其代表。虽然这只是文人消极的反抗,但某些擅权窃国者仍不放过他们,对他们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历史上不断地出现了许多文字狱,就是这缘故吧。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如今阉党魏忠贤、“四人帮”江青、姚文元之流,不是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吗?而东林精神不死,东林遗迹永存,东林永远受后人景仰。
不过,正义与邪恶总是不时都在较量着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东林遗迹给人们的启示。
2002年秋
晚晴记游5<br><br>过东林书院1476
晚晴记游5
过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东门的苏家弄。改革刚开始不久的八十年代初,在经济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无锡市政府就专门拨款,对这座历经磨难而荒蕪了的书院进行了修复。
修复起来的书院,有两座主要建筑物,都是黛瓦粉墙,典型的明代建筑样式。书院修好后,刚从“文革”牛棚解放出来的陆定一,就以庄重的楷书题写了“东林书院”匾额,他一定将古今反常世事都融进此四字中了,使之更臻一层沧桑感。
这个江南文人雅集讲学的书院,被历代邪恶的擅权者视为眼中钉,必欲毁之而后快。但每当政局清明宽松的时候,也总有良知者到那里凭吊、题诗、寄情。它的兴衰,成了政局变幻的晴雨表。
1960年夏,时任人民日报社长的邓拓同志,他是我党革命斗争史上资深的报人,还是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是个纯粹的革命文人。可能是探视阔别的故乡福州,路过无锡,特地来这里凭吊,写了一首悲壮的诗《过东林书院》。诗曰:
东林讲学继龟山, 事事关心天地间。
莫谓书生空议论, 头颅掷处血斑斑。
万想不到六年后,他竟遭类似明代阉党魏忠贤之流的“四人帮”之陷害,惨死于“文革”之初。也成了历史上“书生累”行列中的一员。《三家村》的“空议论” ,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正是个“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不幸被他自己的诗句言中了,这首诗也就成为应验的“谶诗”了。
为什么这些窃权的“阉党”们这么怕书生的“空议论”呢?原因就是邓拓诗中所说的,书生们“事事关心天地间”。这句诗是他引自明人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所写的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表达了东林人忧国忧民的志向和抱负,而忤逆了擅权者魏忠贤要书生们不要说话,不要有心思,老老实实听他们的摆布。
者大概在专制时代,有史以来就有此矛盾了。魏晋时代,稽康等“竹林七贤”,他们看到了曹家与司马家两派势力明争暗斗,致使国家政局不稳。为了不陷入这个必将发生恶斗的旋涡中去,遂隐避幽深的竹林,清谈老庄之说,终日饮酒赋诗,谈玄论道,不问世事。这算是他们无奈之下明哲保身之举了吧?
然而,作为通古博今有才华的古代名士,又不能脱离现实世界不思考问题。正如鲁迅病重时,医生嘱咐他卧床休息不要多动。他却说,不做事不看书我一天也活不下去。这就是知识者的秉性。人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竹林七贤中最有才华的嵇康,就因为他那反抗精神和离经叛道的秉性难改,写了一篇不与当朝合作的文章,被擅权者司马昭杀了。不过,临刑前还允许他弹了一曲“广陵散”。算是他的绝响。他弹完曲,无限惋惜地叹道:此曲没有传人了 。然后引颈就刑。后人评论说,他视死犹如回归自然,无惧色;唯念他的“广陵散”失传矣!维护了他那名士的人格。有人说,曹雪芹写《红楼》,塑造了不得闻“经济之道”的贾宝玉这一典型人物,就是受嵇康离经叛道性格的影响。
古时读书人十载寒窗,大都是有良知者,都想做个好官以匡扶国家。在那太平盛世,还可以施展一阵子抱负。如不幸碰上窃国权奸,那就要遭贬谪,甚至丢了性命。所以,当他们身处逆境时,多寄情山水之间当个隐士,或用心于笔墨去消磨时光。从魏晋开始就创下了这种隐逸的士风,竹林七贤就是其代表。虽然这只是文人消极的反抗,但某些擅权窃国者仍不放过他们,对他们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历史上不断地出现了许多文字狱,就是这缘故吧。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如今阉党魏忠贤、“四人帮”江青、姚文元之流,不是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吗?而东林精神不死,东林遗迹永存,东林永远受后人景仰。
不过,正义与邪恶总是不时都在较量着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东林遗迹给人们的启示。
200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