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笔记”是腐败顽疾的病例报告

标签:
知风反腐败行贿笔记杂谈 |
文/知风
去年年底,(山西省)省检察院根据线索控制了一名为房地产商跑项目审批的“中间人”。内部人士透露,这名“中间人”与太原市规划局关系熟络,房地产商通过他办理规划审批,每单公开要价200万元。4月15日,检察院有关人士证实,他们是起获了这名“中间人”的一本行贿送礼笔记,根据里面线索,开始调查太原市规划局相关人员。(4月27日《新京报》)
“中间人”笔记本上的行贿记录,涉及省市级官员60多名。
作为一个案件,山西省检察院起获了这名“中间人”的行贿笔记,可算重大收获。据报道:“行贿笔记本被发现后,立即引起山西省高层的重视,反腐调查随即开始。”看似又一场反腐“大戏”拉开序幕,但给人的感觉似乎并不是一出“好戏”。涉及省市级官员60多名的“行贿笔记”,实则是一本腐败顽疾的病例报告,大有病情恶化不得不开刀手术的意味。大凡到了这般症状才开始诊治,就少了许多值得庆幸的乐观——难道如此重疾就没有一点症状?
有些事情称之为“担心”,而有些就叫做“后怕”了。对官场腐败,二者皆有。官场腐败已经成为全社会担心并痛恨的顽疾,而许多腐败案件要靠“意外收获”来揭露,就让人感到后怕了。联系到山西省检察院起获的行贿笔记,如果这个“中间人”是文盲,就不会做行贿送礼笔记,就算会做“笔记”,要是藏匿得当,这起腐败案会“立即引起山西省高层的重视”么?对此的反腐调查会“随即开始”么?让人感到后怕的是,反腐败如果一直在等“意外收获”,这种意外的发生概率有多少?
更可怕的是,这种“收获”本不在意料之外。
涉案的太原市规划局副局长王凤玲并不是隐藏的很深,而且关于她的“传说很多”,被称为“曾经历两次风浪未倒”的人物。这些“传说”包括:据太原市政府内部人士透露,在“龙湖易居”老板携款潜逃后,纪检部门查到王凤玲涉嫌收受十万元人民币。当时纪检人员约谈王凤玲时,王凤玲称,十万元已通过自己的司机退还。而当时王凤玲的司机死亡,查无对证;据称,王凤玲还曾牵扯到太原市另一起土地划拨后更改性质的开发房地产案。纪检部门查出王凤玲的亲属涉嫌其中,但王凤玲的这位亲属远赴加拿大了,此案也不了了之;据内部人士介绍,王凤玲在太原市有数十套住房。其中一部分是王凤玲通过自身的权力低价获得;此前太原市一些单位集资建房到规划局审批,王凤玲通过远低于市场价的每平方米845元购房,这在规划局是“公开的秘密”。这就令人很惊讶,这样一个有着“公开秘密”的干部,怎么会被直接提拔为太原市规划局副局长,并被指定负责建管工作?为何要等到起获了“中间人”的行贿笔记,才让内部人士认为,“这次王凤玲估计很难脱身”?
“这次王凤玲估计很难脱身”意味着王凤玲曾经屡屡脱身,这次的脱身难度可能高一点而已。这应该解释为王凤玲脱身有术,还是反腐乏力?其实是一个意思,反腐乏力才显得王凤玲脱身有术。王凤玲身上的“毛病”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如果不是网开一面,绝对不可能“不了了之”。那么,为什么“这次王凤玲估计很难脱身”?因为,这次山西省检察院起获的行贿笔记,涉及省市级60多名官员,说明王凤玲是连带了一大块泥的萝卜。如果拔出萝卜怕带出泥,那么泥土都松动了,萝卜还保得住么?这倒是让人看到一点反腐败的艰巨性,面对的不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而是一大批省市级官员。所以,山西省检察院起获的“行贿笔记”,不过是腐败顽疾的病例报告。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110427/000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