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推荐”为何倍受质疑?
(2009-11-17 12:53:53)
标签:
知风实名推荐校长北大文化 |
本文已经在『凯迪中途岛』刊出
本文在新浪教育论坛『大话教育』置顶
文/知风
昨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11月17日《中国新闻网》)
倍受人们关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以“39所具备推荐资质的学校名单”出台一锤定音。对此,有七成网民表示反对。如果说制定政策要顺乎民意的话,按目前人们对社会诚信度的认知,对教学现状的评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难以服众的。
按理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至少可以避免一张试卷论高低的弊端,也可以让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优先获得深造机会,不至于埋没了可造之材。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为什么在国内试行会遭到如此的异议甚至非议?笔者以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社会诚信度的普遍缺失造成对权力公正的猜疑。
谁都无法闭着眼睛唱高调,按目前的社会现状,权力的失控、无序甚至腐败屡见不鲜,不要说教学领域,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都出现了权力犯罪现象,对权力的监督、限制成了当务之急,因此引起了民众对权力的集中或垄断现象的自然抵触。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诚信,弱势对强势的防范和对抗是必然的,而防范更是以否定为前提的。
在遭民众诟病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中,教学、医疗、住房都是社会不满情绪的焦点。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议论的热点。应试教育虽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在我国还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因为这还是能体现公平和限制权力的尺码。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各种奖分和加分的变相宽松手段,使一些富裕家庭子女获得优先权,比如:航模、萨克斯、钢琴等等都可以作为加分的理由。从这点上看,学校一直存在着给部分学生开辟特殊通道的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得不让人怀疑推荐过程的不公,道理很简单,人们对学校不信任,也就是对校长不信任。
其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特权还不具备生存的土壤。
有子女在校读书的家长都应该看到,目前学校的不正之风也不亚于官场和商场,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已经司空见惯。从进重点中学到进特色班哪个环节不把家长弄得费尽心机、使尽招数,连不是很富裕的家庭也不顾一切、不甘落后,在师生(即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上大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虑。如果中学校长有了推荐的实权,我估计校长家的门槛要做坚固一点,否则一定会被踏烂。校长能坚持原则秉公行事吗?我想在当前民众的眼里是信不过的。这不仅仅是对校长个人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诚信度的考量。
有人也许会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与国际接轨,这没错!但是在有些发达国家对于那种拉关系走后门是不屑一顾的,根本不会成为社会问题。据说国外有的地方有贫民商店,专供一些廉价商品给失业贫困人员,有工作或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的人是绝不会涉足的。这样的商店在我国行吗?只要看看试营业的平价药店一家家关门就知道了。所以,好的种子要有与之适应的土壤,否则,只能先改良土壤。
其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限定的学校有失公正。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诣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从指定的39所中学来看,都是省城的重点中学,这样就使教学条件本来就很差的边远地区学校雪上加霜。因为被推荐的生源也是招生额度的一部分,由此使应招数量更加减少,录取分数线也相应提高,这就提高了边远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门槛。
要知道,一个学生的天生资质很重要,是不是可造之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资的因素。但天资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出生在富裕家庭,更不一定生长在大城市,那么“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这些学生来说是不是有失公平?
被选拔的人才对一个家庭来说仅仅是一种荣耀,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强国的力量,是未来的希望。既然“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为了避免埋没有才能的学生,难道我们事先就知道这些学生在哪座学校?再说,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具备条件的在校学生都有获得教学资源的权利,怎么能把这个决定权放给某个学校的某个校长,也就是某个人?
诚然,走出应试教育的陈腐陋习,按照实际能力选拔人才是培养人才的最终趋势,但按照国情(我也说不出什么叫“国情”,仅指教学现状和官员素质)来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样跳跃式的“改革”遭民众质疑是必然的,其中虽不免有妄加猜测或过激的因素,但人们是凭经验的,曾经太多的失望、太多的意外、太多的不可思议,要让民众一夜间相信我们的中学校长是“世外高人”就有点强人所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