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经是凌晨三点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总是习惯在深夜对着屏幕。有时候是真的有事,有时候则是刷着微博或是听歌发呆。我当然知道,熬夜对人尤其是一个处于发育后期的男生来说是极其不好的,但我却一次次在“非如此不可”中无限恶性循环。因为太过于享受宁静的夜带给我的舒适,还有无人打扰的归属感。
年老的风扇吱吱呀呀地转动,室友轻微的呼噜声氤氲在空气中。安静的键盘敲字声伴随鼠标的点击也划破不了夜的安详。你看,大家都睡去了,而我醒着,多好。
2009年7月我开通新浪博客,9月开通了微博。就像无法料到微博如今能如此普遍地走进大家的生活一样,四年前的我也无法预知当时的那一个举动能影响我这么大。
我算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但更多的不能算是怀旧,而是喜欢看着自己一步步成长的脚印,抑或说想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了这么久到底留下了什么。这也便是我为何在那么忙碌的高三都不忘写日记、在每张试卷每页课本上记下时间的原因。当时开博客的初衷就是这么2B,也是这么纯粹——纯粹为了记录自己。
最初是不定期地在博客上写下一段时间的感受,而当在博客上长篇大论地记录不再那么即时之后,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微博上。这种享受记录的感觉会让人上瘾。所以我早起了就要发微博说早安了,上课了也要发微博吐槽老师了,自习了也要表示一下自己的努力了,吃饭也会拍照发微博,睡前得看看有没有新消息,半夜梦醒也要刷一下微博。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热爱记录生活,那你就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近四年来的六千条微博全部删光。
太过于依赖这种社交工具仅是因为它带给我的存在感。它记录了我的四年啊,十五岁到十九岁,这是多宝贵的青春年华啊。这四年,你能想起你做什么了吗?你记得你的每一个欢笑每一次失落吗?你知道你在纠结什么吗?我的博客和微博,就像陪我长大的朋友一样,见证了这一切。它甚至能精确到每时每分每秒,它看到我每一次怀着不同的心情对着屏幕敲出的每一句话,我藏在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故事。虽然我几乎从未从头到尾翻看过这些东西,但我知道,要是需要,我可以随时调动,它们就在那里,陪我走过来了。
为什么?你此刻绝对想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出理由,其实没有理由就是最大的理由。这时候,我想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那句:“人生也许就是不断的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没能跟他们好好的道别。”
当然,我不是想要对微博道别,只是觉得这样过于依赖微博带给我的存在感实在有些不切实际。它成了我的见证者,也成为他人揣测我的内心的一个平台。140字表达不完自己,无心的随口一句也会让人曲解。驻扎新浪的四年,与现实或网络里的人在百篇文章万条评论、@、留言中回旋,一条条被我删去的时候,留下与收获的更多是一份情谊,而不是单纯自我的记录。
删掉六千条微博,遗憾绝对是会有的。我想起初一的时候,我和两个同学几乎不听讲,在上课手写了四五本原创杂志《糖果屋》。那时候成绩一塌糊涂,最后被老师发现叫停,那些写满青春字迹的纸张被我们一张张亲手撕碎在家乡的盱江大道上,现在回想起来都真他妈后悔。
我不知道这一次到了什么时候我会开始后悔。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不是任性也不是冲动,是深思熟虑后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要后悔就让自己后悔去吧。其实我是个特别健忘、记忆力却又特别好的人,不快乐的事没多久就能忘光,不会让自己的悲伤情绪重复上演,留在脑海里的往往都是那些美好的回忆。过去的早已过去了,不需要再提起,我也只需要自己留着那些快乐。
回望过往里的每一次告别、相遇、离开、重逢,似乎都带着时间的神秘感,让你在不得不感叹宿命的同时,对这生活又爱又恨。在大学这样一个开始的起点,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那就让我好好道别。
2013年6月19日3: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