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2013-04-09 17:55:38)
分类: 放眼世界
看复旦大学生退学事件: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文/曾小小望

4月4日以及4月5日江西卫视播出了一档《深度观察》的节目,讨论复旦退学生袁涛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笔者昨天半夜看完这上下两期近一个半小时的节目,思考了很多,久久不能入睡。借以同学去年一篇博文的标题“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敲些对袁涛的看法以及自己对大学的感受,也希望大家与我一同讨论。


是什么淹没了我们的声音?

首先讲讲一开始让袁涛在复旦火起来的筷子事件。这事的起因是他的正义。我觉得这是他做得最为理性也最让人佩服的一件事。前前后后想得周全,办得漂亮。与食堂提出建议几次无果之后,在网上开始掀起舆论效力,并且用热水泡筷子证明筷子很脏,有理有据。发出“再不换筷子就在食堂门口举行‘折筷子大赛’”的“偏激”文章,也给自己留好后路——自己先垫钱买筷子,折筷子大赛视频全程记录。在他想的最坏结果都没有出现,食堂迫于压力,最终更换了筷子。

试想,如果之后的捐款事件、插班生事件能够像此事一样前前后后都准备好,比如向学校提出盖章的申请、发文章之前与学校相关部门咨询插班生事件的情况,也许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但这些都是一派胡言。事情永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回到事件本身,我们扪心自问,整所学校大到制度,小到食堂的筷子,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上万人的高校,又有几个人勇敢站出来发出“声音”?因为人人不想当那所谓的“出头鸟”,更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除非涉及到自己大部分的切身利益,否则谁也不愿去开口。大学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人开始学会沉默是金?让人忍气吞声?是把那个小学里踊跃举手发言的你吞没了,还是把指出皇帝没穿新装的小孩的勇气给磨灭了?

是什么让我们人云亦云?

捐款事件不得不说袁涛有些过于鲁莽。其实每所学校有其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不如袁涛所说其他学校都可以随心所欲。只是不同学校盖章的程序有简单复杂之分。号召捐款需要社团的盖章,那就得盖。做一件事,不能说因为出发点是好的,事情做得就是对的。而因为此事真正惹怒复旦同学的话便是袁涛的那句“如果以后混好的话,一定给上海交大捐款,希望交大越办越好。”

袁涛文章前面分析得再有理,也阻挡不了复旦同学的“爱校激情”。一有诋毁母校名誉的嫌疑,便惹来一阵不明真相的怒骂。就好比去年钓鱼岛事件中疯狂砸日系车的“愤青”,他们懂得什么?人云亦云,用自己的冲动去做迎合大众的事情。笔者敢说因为捐款事件骂袁涛的人,有七成连他的文章都没看,只看最后一句便开始乱骂,而且为的不是别的,只是坚决地亮明自己的态度:我是复旦生,我不允许你骂母校。这就是大学?大学就是让人变成这样?变得没有丝毫自己的观点?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人云亦云?

插班生事件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袁涛揪住的一点便是学校的过失不能由学生来承担。他也做得没错,惹来骂声的原因也是和捐款事件相似。而无论是折筷子事件、捐款事件或是插班生事件都是他心中对正义的热血,对事实真相的渴求。

就正如节目中一些评论员的点评总喜欢用“要是……就……”的句式,总是以为自己是预言帝一样,想得周全。如果袁涛不先发文章而去学校调查,事情会这么引起关注吗?学校会给出答复吗?如果媒体不报道(插班生事件)、事情没有闹大,事件能够有进展吗?就像想要表达民意,靠自己在XX局瞎嚷嚷有用吗?没有一点声势动静,根本解决不了事情。所以说马后炮最无耻。

是什么让我们逐渐没了追求?

因为不满讲马哲的刘教授上课念PPT,袁涛觉得自己学不到知识,所以他一学期只去上了两节刘教授的课,但最后考试竟然得A-。此外,他选修新闻史,考试时文不对题乱写一气竟然及格。他化用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写了一篇批判复旦教育的文章《薄学而渎职的复旦》,放言“我备下课也会比他好很多”。他还指责“大学教育功利化、教育行政化、领导官员化”“复旦教育已经沦丧”。

看到这里我也激动起来。我们身边有多少类似“刘教授”这样的老师?尤其是在大学,即使是高中也不例外。他们误人子弟,“毁”人不倦,残害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而在大学,这类老师往往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上课不点名,想逃就逃;考试不担心,必然及格。正是符合了大学“散漫”、“无纪律”的氛围。

袁涛写文章评老师的失职惹来一片骂声,原因不是大家“拥护爱戴”这位刘教授,也不是什么对老师不尊敬,更不是大家觉得袁涛没有宽容之心,老师给A-还不领情。原因是他道破了这条在大学的“生存规律”,或是说可能因为袁涛的这篇文章,复旦的老师们会“有所收敛”,不再轻易让学生通过考试,这对其他学生难道不是一件坏事?好端端的天堂不享受,非得找虐拼命学习?

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让你高喊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乞求着平时不努力,考试拼人品?小学没上九十分自己会难过好几天的人哪去了?当初为了高考找寻一切可以增分的知识点半夜还在学习的人哪去了?这就是大学带给你的改变?让你没了追求没了目标一天到晚哀叹的地方?让你现在一天到晚刷微博玩手机还企盼日后有所作为的地方?“刘教授”们就该骂!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一大部分原因就是有这么一群庸师在大学毁大学生,向社会输送做事的机器!


至于把袁涛贬得一文不值的作家陈岚,无非是就事论事论不过袁涛,开始把矛头转向他的态度——像什么 “以自我为中心”、“态度冒犯”、“喜欢打断讲话”、“做人的礼貌没学会”。您说袁涛没有胸怀没有度量没有这没有那没有成功者的标志,那您是否该解释一下什么是成功?比尔盖茨就是叫成功吗?乔布斯就是叫成功吗?成功不是您给定义的。陈岚老师要当“预言姐”,笔者小辈也在此当回预言“弟”。笔者恰恰觉得,袁涛能为了食堂的筷子脏挺身而出,为大家的健康考虑,这是以自我为中心?袁涛录下学校广播台的批评当成他的手机铃声,您说他胸怀不够,难道这不是激励自己的方式?需要我科普一下“卧薪尝胆”的故事吗?我觉得,袁涛做事有头脑,有态度,有立场,有底线;有梦想,有追求,有目标,有计划;能忍辱负重,可进可退,能伸能缩——这就是您说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觉得,袁涛二十年后必成大器。

至于现场那些迂腐的家长,还在做着美梦的家长,还以为大学是什么塑造一个大学生的地方,还以为大学是孩子能好好学习的地方,都醒醒吧。

袁涛所做的一切事件都是源于内心的不平静,不是不甘平庸,而是对现状的不满意。在大学教育走入黑暗的谷底,大多数人都选择沉默,我觉得应该庆幸偌大的复旦站起了这么一位袁涛。而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站起来的袁涛。“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我等着也正在上大学的你、大学毕业了的你一起回答。

最后,写下这一切,不为别的,只因看袁涛的故事看到了我内心的自己,只因我思考了太多有关大学的事,只因我也是一个偏激的人。谨以此文,献给“特立独行”的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