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點盡在深水埗

标签:
美食糕點深水埗缽仔糕芝麻糕紅豆糕鬆糕 |
http://s8/middle/611f13cbg81ef3095c537&690
請告訴我, 正硝確寫法應該是:(a)缽仔糕;(b)砵仔糕; 還是(c)鉢仔糕才對?
根據古籍, 似乎應該是『缽仔糕』, 缽是洗滌或盛放物件的陶器, 又或者是僧侶所用的食具, 是形制較小的碗, 底平而口略小, 用來盛載飯菜茶水。簡筆字『缽』和『鉢』相通, 從金字部, 寫成『钵』。 至於『砵』, 相信是『缽』字約定俗成的寫法。
在網上有個有趣的發現, 也不曉得是今人搬字過紙抄寫出錯, 還是古人集體創作不論版權 資料說清文宗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有記載關於缽仔糕的文字:『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但幾乎是一式一樣的文字卻又讓人引述在記載關於白糖糕/倫教糕上,
資料引用的《順德縣志》文字差不多完全相同:『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
看來這種起源自廣東四邑台山縣的傳統糕點,自明朝時候已經出現。
老式的缽仔糕以黃糖粘米粉盛在一個瓦製的小缽內蒸熟, 所以得名, 通常還會有加入紅豆, 不過香港現在的缽仔糕多已改用小瓷碗, 吃的時候用小竹籤從小缽小碗挑出來, 再以竹籤穿起來吃。每次往九龍深水埗購買電腦配件, 總會特意走去附近的坤記買一兩個以解相思之苦; 中環的半山行人電梯也有一檔老夫婦擺賣的缽仔糕, 有些潮人達人偶爾會將這一檔跟西環德輔道西的一位老婆婆賣的缽仔糕混淆, 其實並不一樣。
傳統的缽仔糕有黄白兩色, 黃色是黃糖加粘米粉做,白色就用以砂糖加粘米粉,我自己較愛吃黃色, 蒸好不久的缽仔糕,暖滑香爽,
甚有風味。
http://s1/middle/611f13cbg82101f7591a0&690
除出缽仔糕,
坤記的白糖糕芝蔴糕和紅豆糕也不錯。 廣東順德縣倫教區出的白糖糕就是倫教糕,
據說從前當地有個賣鬆糕的小販, 蒸糕時失手令粉質下墜, 但製成品卻深受歡迎, 質地爽滑, 後來又改用白糖製糕,
蒸出來的糕品顏色晶瑩潔白。 那時候姆媽知道我跟弟弟愛吃這個, 嘗試過在家裏自己做, 用半斤白米浸透打成米漿, 加上白砂糖和酵母粉,
發酵數小時放進蒸籠蒸卅分鐘, 都不知多麼清甜爽滑, 後來再有高人指導姆媽,
說用國產粗砂糖做的白糖糕不會帶酸味 在香港外頭買到的白糖糕,
十居其九都微微帶點酸味, 讓人以為白糖糕的味道本該如此, 吃過姆媽的出品方知道, 白糖糕應該是晶瑩清甜, 彈牙爽口,
帶酸味的是發酵時間過久, 或者用了不合適的砂糖罷了。
坤記的九層黑芝麻糕, 清淡軟糯, 其實還是最近才吃到, 我們小時候上茶樓吃的是黑芝麻卷, 七八年代的茶樓常見的甜點, 特色甜食之一,因為像一卷菲林軟片, 所以我們小孩子都叫這做有菲林, 不過現在想來, 芝麻糕是用黑芝麻冰糖和馬蹄粉做成粉漿,層層蒸好, 黑芝麻卷倒應該是蒸好一層便捲了起來。記憶中我做過一回芝麻糕, 一班朋友柴哇哇地在家裏聊天喝酒, 有人半夜肚餓, 在廚房找出一盒即食芝麻糊, 嚷嚷要跟盒上教的弄些芝麻糕, 本來怕麻煩便想隨便找個借口胡混過去, 誰不知又讓人家找出馬蹄粉, 好吧, 做就做吧, 當然味道認真麻麻, 但還是讓一班饞蟲吃得一乾二淨。
四川仁壽縣也存一種仁壽芝麻糕,質地細緻,甜香爽口,口感跟香港的完全不同, 用上麵粉烘烤, 倒有點像廣東的杏仁餅。
http://s1/middle/611f13cbg821013f01940&690
紅豆糕是南方很多地方都做的甜點, 不過各地略有不同, 江浙的桂花紅豆糕精致得像藝術品,
半透明的凝膏中清晰地見到暗藏其中的每朵朵桂花, 下面薄薄一層紅豆餡料, 凍結成糕; 從前帶大我的阿金姐會做椰汁紅豆糕,
一層層薄薄的紅豆糕與一層層薄薄的椰汁糕紅白相間, 煞是好看。 坤記的粵式紅豆糕最樸實無華, 用紅豆和粘米粉/澄麵/馬蹄粉蒸製出來,
厚實清甜。
醫說紅豆利尿, 對調理高血壓/水腫/便秘有食療作用; 唐詩中的『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勸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抗戰時國學大師陳寅恪『昔歲旅居昆明,
偶購得常熟白茆港錢氏故園中紅豆一粒, 因有箋釋錢柳因緣詩之意, 迄今二十年,始克屬草』,
在晚年雙眼已盲雙腿已斷的情況下, 口述皇皇巨著《柳如是別傳》, 不知是哪品種的紅豆?
http://s8/middle/611f13cbg736801b299c7&690
其實同區基隆街有家粥品糕點老鋪叫鴻發, 早上的糕點一樣好吃, 只是欠奉傳媒吹捧, 糕點的流量不似坤記那麼大, 所以一過了中午, 糕點就開始變乾, 水份漸漸失卻, 變得不夠好吃, 然後那些一心慕名而去『集體回憶』『懷舊』朝聖的後生細仔, 便搖身一變成為百彈齋主, 還在網絡上留言, 說人家言過其實諸如此類, 真是寃枉。
鴻發的廣東鬆糕真正美味, 軟棉棉如同海棉, 不油香甜, 細眼均匀密布,為英語sponge cake一詞現身說法,
像床褥般有彈性。 清朝的《調鼎集》有記載鬆糕的製作方法:『上白飯米洗泡一日, 細麵和糖,
亦如茯苓糕提法,二者俱備,一杯麵, 一杯糖水, 一杯清水, 加入麵子攪匀蓋密, 令發至透,
下籠蒸之。』現在的廣東鬆糕顏色呈淡黄,
http://s15/middle/611f13cbg82101b3c302e&690
江浙一帶另外有種紅豆鬆糕, 是種炊蒸而成的傳統點心,台北圓山飯店的圓苑做得很出色, 從前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最愛的甜點, 不甜不膩,細緻鬆化, 傳說中圓苑的大廚終年要速遞到紐約她的公館, 香港有些大型傳統上海雜貨店也有, 不過當然就不及圓山飯店做得好, 用當年的純糯米磨粉蒸製, 混和顆顆紅豆, 裏頭包著濃濃香香的豆沙, 外頭再鋪點紅棗和青木瓜絲, 是江浙人家逢年過節必吃的年糕。
http://s6/middle/611f13cbg81ef9bf3a185&690
糕點據說是唐朝才開始盛行, 因為當時流行喝茶, 士大夫在琴棋書畫詩酒茶之餘, 講究佐茶的點心餅餌, 叫做『茶食』, 想像中可能跟日本現在尚存的精緻茶點差不多, 形小量少, 有點含蓄節制的意思, 但傳統廣東/港式糕點, 帶點原始樸實無華的風格, 抵食夾大件之餘, 是點點滴滴的味蕾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