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名永存,光耀中华!

(2022-04-12 16:08:04)
分类: 在那一边---历史回顾
                            英名永存,光耀中华! 2010-05-10
      
      感谢北京知青论坛的魂牵梦绕延安情为我《怀念革命烈士--大舅和二舅》查询补充的材料,转载于此: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其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苦健儿”(鲁迅先生诗)。沈耀中、沈耀华烈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英名永存,光耀中华!

   特转载与二位烈士有关的一些文摘,以表达对烈士的敬佩和缅怀之情:

 注;大舅 
(1)  沈振黄(沈耀中)

2005年11月30日 15:21:3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沈振黄(1912—1944),名耀中,字振黄,嘉兴人。世居嘉兴城内南大街。父沈阜升,同盟会会员,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任海军舰长。振黄幼年在嘉兴东栅镇读小学。1927—1929年,在上海中法学堂就读,1930年离开该校,考入上海中法工学院,攻读铁路工程专业。课余从事美术创作,投稿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九一八事变后辍学,由《中学生》杂志编辑宋云彬引荐,入新中国书店工作。1933年去开明书店担任书刊插图和装帧设计工作,以木刻画作为书籍封面装帧,成为我国现代木刻先驱之一。1934年,鲁迅等在上海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振黄与鲁迅通信联系,得到鲁迅的热情支持和指导。1936年鲁迅去世后,振黄拍摄了许多鲁迅遗容和治丧的照片,发表在报刊上。擅长漫画,1935年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编辑部工作时,每周在刊物上发表一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漫画,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期间,又与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合作,在《世界知识》半月刊上绘制《国际政治形势图解》,后金仲华将这些作品结集成《国际政治形势地图集》,由生活书店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夏衍推荐,参加中共长江局直接组织和领导下的政治文化工作队——战地服务队,由郭沫若介绍这支队伍去当时守卫在淞沪南线的国民党第八集团总司令张发奎处活动。该队由周恩来指派钱亦石任队长,振黄担任宣传科美术股长,奔赴江、浙、赣、粤、桂前线,进行抗日宣传鼓动,组织群众抗日。在这时期,振黄绘刻油印画报,创作了大量抗日宣传画和木刻画,并亲自书写大批标语,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其中发表在《救亡漫画》上的连环漫画《全国抗战画报》(12幅),描绘了日本侵略中国及中国军民多方面的抗战事迹,影响甚大。1939年秋,在广东曲江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属中共南方局领导的特别支部。年末,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战地服务队被迫撤离前线,退到后方。1940年初,随队从广西武鸣、上林等地撤退至柳州。在柳州为当地学校、团体的音乐会、歌咏会、巡回演出队写海报、画广告、设计舞台布景,积极宣传抗日。1941年创作出的10多幅大型抗日救国宣传画被送到苏联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博得苏联人民高度评价。1942年在给亲友的信中说,将随胡志明去越南帮助训练一批越南游击队,并表示决心完成党交给的这一国际主义光荣任务。1944年11月,日本侵占桂林、柳州等地,国民党政府军队败退。振黄受中共南方局特别支部的指派,负责柳黔公路一线的活动,护送撤离的文化界人士。11月25日,日军逼进柳州,振黄奉命回重庆向中共党组织汇报工作,从六寨带着妻儿等最后一批撤离人员乘汽车去独山。途中遇难民搭车,让出座位,自己坐在顶上。汽车驰至老甲河,两车相遇让道时,不幸从车顶摔下,脑部迸裂,于26日牺牲,年仅32岁。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回忆说:振黄是“长期隐蔽在张发奎军中,历尽艰险,终于在日本进占桂林后,受命来重庆与我联系时牺牲的,他真可以说是一个无名英雄。当我后来看到他的夫人带了3个孩子回到重庆的时候,我这个很少流泪的人终于也禁不住流了眼泪”。  

     1945年4月1日,在中共重庆工作委员会(原南方局)文委支持下,重庆文化出版社在夫子池举行了隆重的沈振黄追悼会,有数百人参加。沈钧儒主持追悼会并致悼词;王亚平、徐迟诵悼诗;金仲华报告沈振黄生平和牺牲经过。沈钧儒送挽联:“小己生命轻一掷,服务精神足千秋”;郭沫若献挽联称:“民主前途欲明还暗,我兄高义虽死犹生。”柳亚子也作诗致挽。夏衍、叶圣陶、宋云彬等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哀悼诗文。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柳亚子、沈钧儒、郭沫若、茅盾、钱昌照、夏衍、邵荃麟等49人,联名登报发起为沈振黄先生募集子女教育基金的活动。1950年,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追认沈振黄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烈士证书。

  夫人朱曼其多年茹苦含辛,抚育幼儿,受人尊敬。

  沈振黄编著有《世界美术史》(稿佚)。

注:二舅
(2)沈耀华(沈浩)

  沈耀华(1918—1948),原名沈浩,沈振黄四弟。1938年春从桂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翌年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参谋训练队。后随军转战苏、皖、豫、赣各战区,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8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参谋科长,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胶东军区医院,年仅30岁。

注:小姨,沈平(沈耀章)
(3)1985.02.26日人民日报载文(作者:张严平)《在亿万人民心中树丰碑—访编写革命烈士传的离退休老干部》,转载其中片段:(沈平)

   已离休的女同志沈平,是我国著名美术家、革命烈士沈振黄(沈耀中)的妹妹。她对烈士传的编写倾注了全部热情。第一卷本里,她负责编写廖仲凯传,为了在规定的五千字中把这一著名人物的传记写准确、写好,她翻阅了几十万字的资料,不仅看了有关廖仲凯的记事,还通读了《中国近代史》,翻阅了《孙中山传》,前后三易其稿。她全家六口人住在两间屋里,白天呀呀学语的小孙子缠着她无法写,晚饭后家人多不能安下心来写,她就每天半夜两点起床写,直到清晨。最近她又完成了三位烈士的传记。她工作的案头上摆着这三位烈士的遗像。她告诉记者,这三位烈士都是早期共青团的负责人,牺牲时最大的不满二十五岁,她是看着照片、流着泪把这三位烈士的传记写完的。她说:“每一位烈士都象是我的亲人,我和他们虽不相识,但却感到和他们息息相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