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篮郭先生
篮郭先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015
  • 关注人气:13,6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净化现实土壤,让野鸡大学无处遁形

(2014-02-24 00:07:36)
标签:

杂谈

净化现实土壤,让野鸡大学无处遁形

    /龙敏飞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4个中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的一万余所正规院校名单。教育部提醒,出国留学一定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学校,别被“野鸡大学”忽悠了。留学生可以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进行查询。(223日《京华时报》)

小说《围城》里方鸿渐所上的“克莱登大学”,不仅照进现实,而且呈现产业化的趋势。早在2011年,北京市警方就破获一系列“山寨洋文凭”案,查实200多名企业高管“上钩”,被骗金额上千万元。不过到如今,“山寨洋文凭”依然火热,“野鸡大学”仍旧横行。鉴于此,教育部积极作为,一方面提醒公众出国留学要擦亮眼睛,并提供了一些鉴别常识;另一方面,又公布了44个中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的一万余所正规院校名单。目的不言而喻,便是要遏制“野鸡大学”,其诚意令人欣慰,其做法也是一种进步。不过,要想遏制野鸡大学,公开只是第一步,净化背后的现实土壤更加重要。

一者,要去除崇洋媚外的情结。明知是“野鸡大学”,一些人仍然不惜代价去获得学位,何也?这其中有崇洋媚外的情结作怪,总以为外国的月亮要圆、外国的学历要“高大上”。持有这种意识的人,其实不在少数,所以这些年,尽管我们对野鸡大学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效果甚微。而据报道,美国“野鸡大学”年收入约16亿元人民币,受骗上当者主要是中国人。这里的“上当受骗”,是真的上当受骗,还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仍然值得深究。

二者,还要去除现实中的学历崇拜。在崇洋媚外意识主导下,一些现实问题也不得不思考。为何“野鸡大学”在中国能畅通无阻、一路高歌?为何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上钩”、“受骗”?为什么只要一提“海归”,国内一些用人机构便会两眼放光、刮目相看?源于学历崇拜、源于现实利益。据悉,一些高学历人才虽然大受欢迎,但如果还有“海归”背景,那所提高的,不只有被招上的可能,还有各种的福利待遇。君不见,不少机构招聘时,便会公然打出“海归奖励一套房子或奖励××万元的安家费”等,在这样的现实诱惑下,如果相关监管缺失,你说“野鸡大学”能不火吗?

三者,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尤记得2012年,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被指为“文凭工厂”,这所大学与中国19所大学建立有合作关系,其中北京地区就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而根据相关的规范与条例,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是有完整的评估与监督程序的,可遗憾的是,狄克森州立大学出现如此丑闻之前,教育主管部门竟然一无所知,所谓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便也成了一纸空文。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教育部门的监管触角,的确不能再停留于表面,而应更加深入。

就现实而言,存在未必合理,“野鸡大学”便是一例。“野鸡大学”的存在,正戕害着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其进行规范,其实是自然之理。就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除却公布正规学校名单外,还应加强监管;于用人单位而言,则是去除学历崇拜,对于外国学历,理应进行严格审查,看看是不是“野鸡大学”;于个人而言,则是要摒弃崇洋媚外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净化现实土壤,让“野鸡大学”无处遁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