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测腐试题”只能当反腐的调料
堂堂建委副主任,为何贪婪到连老婆的1元公交票都要拿到单位报销?贪官被判入狱了,竟然搜罗了大包牙刷牙膏带进去,还想在里面继续当“领导”。腐败分子到底是怎么一点一点地蜕变变质的?除了制度、监督等外部因素外,心理贪欲也是重要的催化剂。12月27日,南京在全国首家推出《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12月30日《扬子晚报》)
就南京首推的这“测腐试题”而言,不可否认其善意初衷,毕竟,腐败者有类似的心理轨迹,这是一种常识。正如这次调查分析所言,腐败官员的心理轨迹其实大同小异,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掌握权力——受到诱惑——欲望增强——选择手段——动机斗争——侥幸心理——选择权钱交易——钱财来得容易——欲求变得强烈——以权谋私手段强化。这“测腐试题”的目的,就是试图较早地获得官员变动的心理。换言之,“测腐试题”的善意初衷是预防腐败,希望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
不过,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总是骨感的。面对“测腐试题”,谁会把真实的心声透露出来?就如同这34道测试题而言,其中一道是“你对婚外情渴望吗?”对这道题,如果真实地回答,肯定要被叫去训话或者进行心理辅导了,那标准答案肯定是“不渴望”。自然,如果官员都能按着真实的心声去写,那肯定能预防腐败行为。但问题是,这是测腐试题,每个人心理其实都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都知道什么行为是合乎规范的,那在答题时,便完全可以选择与自己想法不一样的答案,以规避相关的风险。
更何况,就“表演”来说,这对一些官员尤其是贪腐官员而言,不过是小儿科。君不见,各地频频爆出的“双面官员”,他们都是“台上高调反腐,台下大搞腐败”、“左手拿现金、右手拿先进”、“一边大秀廉政语录,一边大把收着现金”……当一些官员的言行完全可以“不一致”,那面对“测腐试题”时,他们同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规避风险。毕竟,不就是演戏么?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演技,早已达到“影帝”水平了。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我们的确不宜对“测腐试题”抱以太高的期待。
对于这“测腐试题”,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所长狄小华表示,这34道题其实就是一面镜子,给那些身居高位,面临诱惑的高官一个自我提醒的机会。这话确有道理,但前提是官员还有必要的耻感意识,当一些“双面官员”横行时,意味着耻感文化的缺失,那“测腐试题”的防腐功能,的确不容乐观。在我看来,“测腐试题”本身,是反腐形式的一种创新,把这当成反腐方式的一种调料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抱有过多的期待,甚至把这当成主菜,则不甚妥当了。
众所皆知,于反腐而言,其主菜永远是制度反腐,其他的只能是调料。正如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及的那般,对反腐来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自然,对于“测腐试题”而言,我们没必要过分指摘,毕竟,如果仅仅把这当成反腐的一种调料,并不会影响制度反腐的推进,那也没啥副作用,也没必要过于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