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之争:请多拿证据少吐口水
文/龙敏飞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历史教科书中人所熟知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复原模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昨天对此表示,2005年复原成功的地动仪模型确实可以监测地震。方舟子认为所谓地动仪只是一个摆设。(
12月2日《京华时报》)
近日,网络异常热闹,周立波和网友开始对骂,凭空增添不少乐趣;而方舟子也按耐不住寂寞,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自己“打架皇帝”的本色,因为网友的转帖,对当前的地动仪提出强烈的质疑,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立马就回应了,“方舟子对地震这个领域并不了解。”一边是“打架英雄”,被他打假的人不少,大多还打得较准,另一边则是专业人士,其权威性可见一般,左还是右?于公众而言,他们没有一双火眼金睛,自然难辨真假。
然而,地动仪到底是摆设还是真能发挥作用,于公众而言,看似不相干,其实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益者。真能发挥作用的话,我们还是受益匪浅的,但我们担忧的是,地动仪真的只是一个艺术品。自然,在没有十足证据之前,我们需少下论断,可我们有情绪,有焦虑,也有期待,更有好奇,迫切想知道真相,而解答真相,是相关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这种解答不能自话自说,而应拿出十足的证据,公众才敢相信。
于现实的考究,我们有过一些了解。现实之争,往往沦落为口水之争,而真凭实据,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有甚者,有人为炒作大放厥词,为利益摇旗呐喊,而这些要么迎合了公众的期待,要么完全背离了公众的期待,把公众耍得团团转。最后,还是职能部门给出答案。而那些成口水之快的专家学者,把名气赚得盆满钵溢。曹操墓真假之辨如此,疑似虎照事件亦如此。
鉴于前车之鉴,这次,我们必须呼吁,地动仪真假之争,请多拿些证据出来,少放些口水出来。吃一堑长一智,公众自不可能再道听途说,听信流言。事实上,要拿出证据,其实不难,近年来,我国发生不少地震,有哪一次是鉴定出来的?并得到有效控制,还有,如果没有检测到,是限于距离还是限于技术?是意外还是其他?浙西,迫切需要一个答案。这答案,绝不是专家之间的口水战,而是一场没有硝烟只有证据的争辩。
文章发于11月3日《现代快报》:http://kb.dsqq.cn/html/2010-12/03/content_5583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