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公开信:绑架舆论换法律公正的悲怆
(2010-12-02 11:30:54)
标签:
杂谈 |
清华博士公开信:绑架舆论换法律公正的悲怆
文/龙敏飞
近日,一封《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王进文致工学博士潍坊市长许立全先生有关拆迁问题的公开信》在网络流传。11月30日,王进文博士证实,该信确实是他所写,事因家乡房屋在未签拆迁协议的情况下被拆。(12月1日《新京报》)
如果是普通农民工,我们倒还能理解,毕竟,他们身处社会的边缘,话语权很弱,自身的法学知识也不够,而对法律途径的了解也有些缺失,因而只能上演一些无奈之举。可清华大学的法学博士呢?无论哪一个头衔挂出来,都够响亮,为何他也不通过正当的途径,而采取一种另类的方式呢?这就不可能是知识与法律意识的问题,而是得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有人说王进文是在“绑架”清华、“绑架”博士,希望通过这样的“绑架”来换取法律公正。说到底,王进文“绑架”的还是舆论。当前的社会舆情,的确有不少是在走过场,前不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分析报告(2010年7-10月)”。报告中,“新闻发布会推荐”一项空缺。新闻发布会本是地方政府应对舆情的突破口,可其却没有合格的,由此可见政府对舆情的应付了事。
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舆情的推动作用看起来还很大。也只是貌似而已,须知,这种舆情必须在强烈的舆论压力之下才能形成,而且有点可遇不可求的意味:一要网友关注,二要媒体“宠爱”,二者缺一不可。事实上,正因为社会舆情推动作用的不确定性,涉及面很小,才使得地方政府敢于不重视舆情,应付了事,因为引起舆论热议的事情总是少数,就如同天上掉馅饼,很难砸到自己头上。在这样的心态下,应对舆情的缺位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以说,王进文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清华”“博士”“法学”等众多头衔,也使得他的公开信得到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这对于其获取法律的公正,的确有着很大的推动力。可是,王进文之后呢?如果是无名小辈,也用这样的方式维权呢?其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王进文走了这条路,不能让其他人无路可走,因此,舆论亟需跟进与倒逼,来换取正常渠道的法律公正。
文章发于12月2日《城市晚报》:http://csw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0-12/02/content_675237.htm
12月2日《江淮晨报》: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0-12/02/content_353182.htm
12月2日《重庆晨报》: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10-12/02/content_1284083.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