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给“隔代传扬”的生僻字走红以鼓励

标签:
杂谈 |
不妨给“隔代传扬”的生僻字走红以鼓励
走了“囧”,来了“烎”,这些被认定为“生僻字”的字,不但没有因专家的“引经据典”和“大道理”而“谨慎”使用,相反,倒是“前仆后继”,以一种“烎”的姿态不断地向前发展!
专家认为“生僻字虽走俏,但需谨慎使用”。笔者套用鲁迅的一句经典名言便是:世上本没有生僻字,用的人少了,也便成了生僻字。对于这些字的使用,笔者认为只要其为公众所接受,那么多多使用也无妨,毕竟公众才是文字的主人。就拿最近的44个字改革来说,可谓步履维艰,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公众“用手投票”,你改你的,我用我的,用手上对汉字的绝对使用权,向权威说“不”!文字的真正主人不买账,专家再改也只会徒劳无益!
其实,这些字遥远的“仓颉造字”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经过时代的演变和洗礼,却一直没有在传接中“迷失”,说明其在某些特定场合可能一直为人所用,只是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字暂时被遗忘而已。可是,互联网的生起,让类似“槑”“囧”“烎”重新被使用,甚至被赋予全新的定义。从文字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属于对古文字的“隔代传扬”,我们应该抱之掌声。从文字的发展内涵来看,对文字赋予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也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我们更应该给予鼓励。
事实上,这些生僻字本身并不难写,而且笔画也相当简单,也特别好记,甚至还有点“传神”的意味,何来“不规范”之说?笔者认为,对于这些文字的“隔代传扬”,不敢说要发扬光大,最起码应该放任其自由,不要过分地去干预他,这是从字型上来看。从字义上来看,这些字可力求精简,本来要一句话甚至一段话来说明的意蕴,这些生僻字一字便足矣,还给人“画龙点睛”之感,可谓神形兼备。如此,将其发扬光大也不为过啊!
我们对任何艺术的态度都应该是“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字也属于一门艺术,同样需要这样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所谓的“生僻字”无论从字型、字义还是文字发展的历程和内涵来说,都有着积极意义,我们的专家,为何就不能给他们一点积极的声音呢?
注:此为“编外编”来稿
文章发于9月18日《千龙网》,截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