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的文化内涵中可有“捐款”?
					
											标签:
																				
                            杂谈 | 
					
校庆的文化内涵中可有“捐款”?
近日,浙江瑞安一本地论坛上有网友发帖称当地一学校为庆祝建校10周年,要求学生家长捐款,每人最少100元。某班级一开始共捐了9千被批评太少最后总共凑了2万元。校方对此称是家长委员会主动要求的,但对于该委员会是如何产生、为何热衷捐款校长拒绝回答。(据9月17日《都市快报》)
趁“校庆”之际,行“捐款”之事,这便是对瑞安这所学校当前状况最恰如其分的描述,谁都知道,这“捐款”里面有大文章。
诚然,这并非瑞安首开先河,类似事件早已发生,泰州高港刁铺中心小学80周年校庆“捐款”事件,湖北民族大学老师批评学校校庆敛财事件等新闻已逐渐沉寂。透过这些事件,我们发现几个共同点,一是面对记者采访校方总是声称学生是自愿的,家长是自发的。二是“捐款”金额“随意”,聊表心意即可。正是这般称不上理由的“挡箭牌”,让校庆“捐款”之事日益火爆,甚至成校方“敛财”良机。
如今,浙江瑞安这所学校有将其发扬光大的意味。除却家长式是自发外,对于金额,也有了 “潜规则”,那就是不能少于某“底线。,你看,某班一开始只捐款9千被批评太少最后“捐款”2万。可以说,这已经是一种“变相行贿”,不少家长和学生很明显是“被自愿”的!
其实,校庆既然是“庆”,那么最起码得有庆祝的内涵。当然,这绝不仅仅是时间上的N周年纪念日,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内涵的沉淀。在过去的N年内,学校有过多少优秀的老师,又出了多少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生。学校本身,又在过去的N年中对社会、对家长该有一个怎样的交代,取得如何的成绩,一直走什么样的文化路线,接下来的校园文化更将走向何方?如此等等,这才是校庆最应该引人注目的地方!因为学校毕竟是学习的场所,这就注定其应远离铜臭味,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事实上,有不少学校的校庆便给人留下了文化记忆,譬如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标志和其中蕴含的深意,再譬如武汉大学115周年没有喧嚣和奢侈,唯追忆抗战精神,鼓励创新活动,深受好评。这些才是校庆应该具备的“学校之魂”!
可惜,如今不少学校的校庆完全“南辕北辙”,借“捐款”“筹款”等的名义,在校庆前夕大肆敛财,不仅背离了校庆的文化内涵,更让学校蒙羞!诚然,对于不少家长自发起来的“捐款”,学校也没有必要进行表彰,既然是“完全自愿”,那么“表扬”岂不是多此一举?更何况还有可能让学生养成“盲目攀比”的可能,恐非教育之职事。简言之,“捐款”本非校庆的文化内涵,故而此风不可长,教育部门应该严厉查处!
  文章发于9月18日《鲁中晨报》,截图如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