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补铁知多少?

标签:
健康饮食杂谈 |
分类: 饮食与营养 |
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咨询关于贫血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吃哪些食物可以补血补铁呢?有人说吃菠菜,有人说吃红枣,有人说吃动物内脏等等,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贫血?哪些人群容易贫血?贫血对身体会产生哪些危害?
贫血可以由很多因素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缺铁,即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发病遍及世界各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公共营养问题。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存储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近十年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老人、育龄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仍然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其中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孕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约30%。
贫血最常见的症状有疲乏无力、易疲倦、心慌、活动后气短、眼花、耳鸣、食欲差,严重的会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粘膜和睑结膜苍白;其他的还可表现为体力下降、机体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下降、易感冒;儿童缺铁性贫血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可见、缺铁性贫血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我们要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补充铁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措施,由于膳食因素造成的轻度贫血患者常能通过饮食调整来改善症状。当然,严重的贫血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补铁药物。
在每天的饮食中多补充一些富含铁的食物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措施,而含铁比较丰富的食物主要是一些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肉类等。尤其是红肉(猪、牛、羊等瘦肉)含铁量高,可以经常食用,但是摄入量最好控制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范围内,即每天畜禽肉类50 -75克适宜。当然,鱼虾类食物,相对于植物性食物而言,也含有丰富的、易吸收的铁元素,平时都可以适当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的铁通常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比较高,一般可以达到20%-30%,而且不受其他膳食因素的干扰,对防治缺铁性贫血的效果比较肯定。另一个可以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是补充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使三价铁转化为可以被机体吸收的二价铁,维生素C最好是和饭同时吃,从而保证维生素C和饮食的铁在肠道内相遇,达到最佳的效果。
反而,奶类含铁量少,是贫铁食物;蛋类虽然含铁多,尤其是蛋黄,但是因为卵黄高磷蛋白的存在,蛋黄中铁的吸收率极低,只有3%,都不是补铁的良好来源。
当然,我们在推荐吃动物肝脏补铁的时候,要考虑到食品来源的安全性。目前,因为“瘦肉精”的屡禁不止,猪肝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瘦肉精”是一种强效兴奋剂,它对人的心脏和神经系统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在肝脏中含量远大于猪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猪肝都含有瘦肉精,所以购买前一定要去正规的市场。
那平时老百姓常说的菠菜、红枣等植物性食物到底补铁吗?查阅食物成分表可以发现有很多蔬菜、水果含有比较多的铁,如木耳、蘑菇、蒜苔、油菜、蚕豆、胡萝卜、菠菜等含铁量都比较多,但是,这些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很难吸收,吸收率一般在3%-5%,而且容易受到一些干扰因素,比如植酸(粮食、豆类)、草酸(菠菜、苋菜等蔬菜)、膳食纤维(粗粮、薯类、蔬菜、水果等)、多酚(茶、咖啡)等都会抑制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因此,这并不是补铁补血的最佳食物来源。
最后,还有一点建议,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谁有可能患有贫血,一定要先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看有没有导致贫血的原发性疾病,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月经不调出血、泌尿系统出现、癌症出血等等,如果有,要先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再结合均衡的膳食来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必要的时候通过药物来纠正严重的贫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参考资料:
杨月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