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孰之过?

标签:
健康饮食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
分类: 疾病与营养 |
据报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汇总分析了截至2012年的有关米饭、血糖反应及糖尿病的研究论文,发现亚洲人(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西方人更经常吃米饭,且摄入量比较多,而这类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较高。
我们还能吃米饭吗?吃白面会不会更好?白米饭为什么会与糖尿病有关系?白面是否与糖尿病无关?为什么现代社会,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为什么我国是糖尿病大国?
古代和现代饮食的区别?
想知道上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主食在我们的饮食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主食就是五谷杂粮,例如大米、白面、玉米及其制品,有的地方薯类也是主食的一部分。在农村这些谷类食物占到居民一日三餐提供能量的80%以上,而城市居民也超过50%。所以合理的利用主食,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否则,带来的隐患与危险比任何一方都要可怕。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刀耕火种生存下来,他们以谷类、豆类、蔬菜为主要食物,为生存提供了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以动物、野果和坚果为副食提供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而且,那时,食物加工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食物整体破坏少,消化吸收慢,使能量缓慢释放,从而有利于延缓饥饿感,同时为骨骼肌提供能量,保护胰腺组织。这种“粗”加工的食物使血糖缓慢升高,并且维持较长时间。
时光推移,随着工业食品加工技术的大大提高,整粒的谷类被研磨的越来越精细,维生素和矿物质少了,营养价值低了;膳食纤维少了,好消化了。我们在享受美食的的同时,餐后血糖水平一次一次地升得更高了;维持的时间更短了;对胰腺的刺激更强了,随之而来的是,肥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等疾病的增加。
过去 |
现在 |
煮白薯 |
炸薯条(吸油重量是原薯条的30%) |
糙米 |
精白米(脱5遍以上) |
煮玉米 |
细玉米粉(称为粗粮细作) |
水 |
软饮料(精制糖的含量增加) |
蔬菜(生) |
炸、炒(油增多、纤维减少) |
水果 |
水果汁(纤维减少,糖升高) |
烤肉 |
油炸肉(油大大增加) |
过去的食物,制作简单,丢弃少 |
现在的食物,精白细软,口感好 |
为什么好消化的食物不利于健康?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碳水化合物缓慢吸收就意味着胰腺可以轻松工作,分泌相对较少的胰岛素。如果胰腺长时间过度刺激,即处于疲劳状态,使敏感个体很易患2型糖尿病。即使没有发生糖尿病,也会患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增加了一个更大的隐患——心脏病发生的危险。所以好消化和能量释放快的碳水化合物迅速进入到血液中首先引起餐后血糖快速升高,然后产生强烈的反应,刺激胰岛素分泌,最终引起疾病发生。
如何选择主食?
首选我们来认识一个血糖与食物紧密相关的概念——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 GI)。GI是衡量食物引起人体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是指健康人摄入含 50克可吸收糖类的食物与等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相比,引起餐后一定时间内血糖反应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以葡萄糖为参考物(定GI值为100),目前将GI<55的食物作为低GI食物,GI在55-70的食物为中GI食物,GI>70的食物为高GI的食物。
²
食物 |
高GI |
食物 |
中GI |
食物 |
低GI |
麦芽糖 |
105.0 |
大米饭(普通) |
69.4 |
香蕉 |
52.0 |
干枣 |
103.0 |
荞麦面馒头 |
66.7 |
猕猴桃 |
52.0 |
葡萄糖 |
100.0 |
马铃薯(煮) |
66.4 |
山药 |
51.0 |
馒头 |
88.1 |
菠萝 |
66.0 |
巧克力 |
49.0 |
粘米饭 |
88.0 |
蔗糖、方糖 |
65.0 |
酸奶(加糖) |
48.0 |
白面包 |
87.9 |
葡萄干 |
64.0 |
干面条(小麦粉) |
46.0 |
绵白糖 |
83.8 |
马铃薯(蒸) |
65.0 |
葡萄 |
43.0 |
大米饭 |
83.2 |
马铃薯(烤) |
60.0 |
扁豆 |
38.0 |
南瓜 |
75.0 |
玉米(甜、煮) |
55.0 |
苹果、梨 |
36.0 |
西瓜 |
72.0 |
芒果 |
55.0 |
藕粉 |
32.6 |
胡萝卜 |
71.0 |
燕麦麸 |
55.0 |
马铃薯粉条 |
13.6 |
小米饭 |
71.0 |
黑米饭 |
55.0 |
三鲜饺子 |
28.0 |
参考资料:老虎索 阮光锋. 亚洲人更易患糖尿病 罪魁祸首竟是“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