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山野记

(2022-03-12 09:01:49)
标签:

杂谈

分类: 饮食文化

    出山野记

出山野记

   山药在今天是家喻户晓的食物,但在北宋以前,它只是默默隐匿在少量医书角落里的药材。直到北宋中前期,“山药”这个名词才频繁出现在一些御医们的笔下。而它“惊现”于士大夫眼中,则始于一次“宰相带货”。从此之后,山药便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与繁殖。

命运转折于宋代御医

在宋代,由于帝国的统一、漕运的发达和各地转运使的设置,以及官员的不断轮岗,全国各地的物资以前所未有的丰饶之势出现在人们眼前,一些世世代代都不曾谋面的同科植物也开始汇聚。由于来自不同地域,它们的名称五花八门,长相也或同或异,这就给后代人凭史料文字进行识别和区分带来了很大难度。很多名称在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历经千年流变,已经很难精准明确其所指。所以同一种东西可能有多种名称,而同一个名称所指的很可能不是同一个对象,这种令人懵圈的事情在今天仍时有发生,更何况千年之前的某个名称了。比如植物学中的薯蓣科,经现代研究发现,其在中国就有近50个品种,要再论起它们的方言叫法,恐怕会让人觉得“傻傻分不清”了。但是当把这些名称各异的东西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这不过都是一堆长相略有区别、肤色各异的薯类罢了。

宋代的“山药”也是一个隐藏了诸多陷阱的名称。从名字判断,应该是古人在生活中逐步发现了这种植物的药用价值,才称其为“药”。但如果某段文献里出现了“山药”这个词,千万不要轻易断定它就是咱们现在食用的山药,因为它有可能只是“山中的草药”的简称,也有可能是地瓜的一种。而今人通常所说的山药在宋代也常被称为山芋、蓣药等。

虽然这些薯类的名与实之间比较混乱,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北宋时期,山药比红薯的地位和价值高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山药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进而就有了更高的文化价值,而且在北宋中期以前山药基本都是野生的,不易获得。

在古代的医书中,山药是一味具有补肾、提升阳气、抗衰老等功效的中药。但由于宋代以前医书数量有限,能接触到这一信息的人非常少,加之山药是地域性的野生植物,并不常见,所以知者寥寥。到北宋时期,朝廷下令由御医收集天下医书,并重新校对、刊刻发行,许多药材和药方才逐渐为人所知,山药这种药材也开始进入世人视野。比如将苏轼和沈括的药方合编在一起的《苏沈良方》中,就有一个治疗“血嗽唾血”的方子:

阿胶(剉碎微炒)、卷柏(去尘土)、生干地黄、干山药、鸡苏、大蓟(独根者更佳曰影干)、五味子(净)各一两,柏子仁(别研)、茯苓、人参、百部、远志(去心)、麦门冬、防风(净)各五钱。

再往后一点,南宋著名的医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有治疗小儿发热已经汗下仍热的“六神散”,其配方为:人参(去须)、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白术、甘草(炙)、白扁豆。

用到山药的药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除药用之外,山药还果腹耐饥,多被僧道两家所食用,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多居山野,容易挖到山药。宋初有一个名叫种放的人,早年在长安一带隐居时,他就经常效仿修道人士,身着道服,背一把古琴,拎一壶酒,沿溪水溯游,饿了就挖山药充饥。另外,僧道修行对饮食有诸多限制,比如辟谷时就不能食五谷,更不能吃荤,此时山药就可以用来维系生命,完成修行。在医书和佛道人士的共同推动下,当时野生山药的功用几乎等同于人参。

   “宰相带货”引爆人士圈

就在北宋朝廷对古代医书进行大规模整理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在中书省的第一办公厅里种植了一株山药,引来不少人的围观和唱和。吕夷简这一手,大约也可以算得上是宋代版的“宰相带货”了,山药的知名度因此迅速提升,一时间移植山药成了风潮。很多年后,神宗朝的宰相王珪还在诗中提到过吕夷简种的这株山药。

吕夷简有个政敌名叫李迪,他是历经真宗和仁宗两朝的宰相,后因被吕夷简击败而从相位上退了下来。李迪有个儿子名李柬之,是宋代的“相二代”中人品、才能和成就都比较突出的一位。在56岁那年,李柬之由河北都转运史、右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降职为龙图阁直学士,到秦州任知府。大约在此时,他送了一些山药给一个名叫赵抃的人。

赵抃比李柬之小12岁,来自清贫之家,在入仕的20多年时间里都在各地担任通判级别以下的工作。有一回,仁宗皇帝想要挑选几名德行兼备的人来担任殿中侍御史,这个职位是专门给皇帝和官员挑毛病的,对人品、官品要求极高,有人就推荐了赵抃。赵抃不治家业,不畜声伎,不为财所累,也不为色所迷,是当言官的最佳人选。他一上任就连发数枚“大炮”,目标非常准确,从宰相到权臣,只要有问题,都别想躲过他的攻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弹劾宰相陈执中。当年63岁的陈执中伙同爱妾打死了婢女,赵抃认为陈执中不学无术还凶狠毒辣,不堪为一国之相,故而请求罢免陈执中。仁宗皇帝护短,准备把此事糊弄过去,但赵抃相当坚决,联合其他御史,一道一道奏章递上去,硬是把陈执中从相位上拽了下来。

赵抃的一支铁笔虎虎生风,一时间,朝中大臣都不敢轻易干坏事,并赠送给他一个“荣誉称号”——铁面御史,赵抃也因此成为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收到李柬之赠送的山药后,赵抃回赠了40颗海柑,并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封信至今还保存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名《山药帖》原文如下:

抃启:

辱悔示。以南都山药分惠,曷胜珍感。介还布谢崖略,不宣。

抃顿首。知郡公明大夫坐前,即刻。

海柑四十颗,容易为献。皇恐,皇恐.

信中的“公明”是李柬之的字,这封信的大意是:承蒙您给我写信,还送南都山药给我,真是不胜感激。特委托来人帮我表示感谢。其它不多说了。送上海柑40颗,请您收下,不成敬意。

收到山药,回赠海柑,礼尚往来,两不相欠,很符合赵抃的性格。

李柬之送的这“南都山药”是什么样的山药呢?“南都”就是“南京”的意思,但并非今天的南京市,宋代的南京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南都山药”曾频繁出现在北宋士大夫的生活中,这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名叫蔡挺。

蔡挺是河南商丘人,曾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军界的二号人物。他对家乡的山药甚是珍爱,不仅喜欢吃,还拿来做成山药酒,且常将山药酒和山药的苗蔓作为礼物赠送给同僚好友。比蔡挺小5岁的宰相王珪就喝过他泡制的山药酒,并很是称赞一番。在此之前,王珪已经喝了十几年的山药酒,他说好喝,那应该确实味道不错。

王安石也曾向蔡挺请教过山药的种植方法,蔡挺不仅详细告知,还送了几十株山药苗给他。得知蔡挺在甘肃任职时也将南都山药带去种植,王安石万分感慨,叹道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回家乡种山药呢?

南都山药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宋人文献中没什么记载,不过,现在的河南商丘倒是有名的山药种植基地了。

李柬之送给赵抃的南都山药很有可能也是从蔡挺那里得来的。蔡挺与王珪交好,而王珪又给李柬之写过传记,所以蔡挺与李柬之应该也交情不错。不过蔡挺自己应该不会送山药给赵抃,因为正是在赵抃的谏言之下,蔡挺被开除出了官场。有一年黄河决口,无数百姓遭受灭顶之灾,蔡挺作为主要负责人被外放某地当知州,但赵抃认为这个处罚太轻,要求严惩,于是蔡挺就被贬秩停官了。

    东坡先生与山药

养生专家苏轼对山药也颇有研究,他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分享给了北宋有名的画家文同。文同是苏轼的远房表哥,在苏轼的鼓动下,他也开始留意山药。文同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川任职,而苏轼恰好是四川人,所以他就告诉文同,四川唐福山上的山药品质最好。宋代的唐福位于现在的四川省仁寿县,文同得知后还真的去了。到当地一看,发现那座山是红色的,所以他怀疑山土中中含有丹砂。丹砂是道教修炼丹药的一种原材料,文同因而觉得这山上很有可能长着仙草,四处寻觅了一通,发现山上确实生长着一种植物。它们有的长在岩石上,有三尺多长,像壮汉的手臂,有的长在山洞口,象是仙人的手掌,仿佛真的应验了文同对于仙草的猜测。其实,这就是野生山药,且品质堪称西南第一。当地老百姓一到冬天农闲时,就会上山挖山药来卖。虽然野山药挖起来很辛苦,但售价都不贵,基本上给钱就卖。由于苏轼介绍过吃山药的好处,所以文同就经常买这里的山药吃。吃了两年之后,他感觉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从文同的叙述来看,唐福的山药与现代流行的细长型铁棍山药外形差距很大。那些长得像仙人手掌的山药,与湖北一带的佛手山药颇为类似。至于它们的具体模样,可以从明代女画家、学者文俶所绘的《金石昆虫草木状》中得知大概。文俶画了几种山药,其中有一种是“眉州山药”,一种是“永康军山药”。永康军即现在的都江堰市,与眉州距离唐福都不远。“眉州山药”像人参,不像铁棍山药,而“永康军山药”正好是仙人掌山药。

苏轼吃山药的方法多种多样,不限于配药方和做山药酒,有时也随意煮来吃。他有一句出名的诗,“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石鼎一般是宋人用来煮茶的,看来在无聊寂寞的夜晚里,苏轼也会突发奇想往石鼎里丢一节山药煮来吃。在苏轼的食谱里,山药还会被用来做点心。比如他在送别曾巩的弟弟曾肇时,席间的下酒物除了螃蟹、水果之外,也有山药,这时的山药很有可能就是一款精心制作的甜品。

说起山药甜品,苏轼的学生李之仪曾经在一段题跋中记载过一件趣事。那是在苏轼去世十年之后的一个下雪天,李之仪与两位朋友在一个寺院里煮茶赏雪。两位朋友趁兴请李之仪题字,因为李之仪是北宋晚期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墨迹《汴堤帖》和《别纸帖》一直流传至今。李之仪题完字后,两位朋友给他做了一碗甜羹,里面有四样食物:山药、芋头、萝葡、晚菘,李之仪笑称这就是润笔费了。

1030年代被宰相供奉于皇宫,到1100年代成为文人雅集中的常见甜品,山药用7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山野到餐桌的大规模迁移与扩张,是中国的食物在宋代得到大规模繁荣的一个实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干炸素丸子
后一篇:爆炒猪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