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可到坛头散步

分类: 日常琐事 |

村子叫坛头,在澄海盐鸿镇的最东北端,山北大道的终端处。
鸣凤广场一侧,三四片杂草丛生的虾池正在改造,以步行漫游为主基调,建成之后这个区域就有了新名字,叫做灵惠瑶池。
灵惠,是因为池堤上有个妈祖宫,宋代宋高宗二十六年(1156)封妈祖为“灵惠夫人”,后来的历朝历代还一直有加封,设计者觉得还是灵惠好听,便取名。
绿竹与青山之间还有一大片果林和菜园,然后就是国道324线,有大道,而无噪音,因为离大道还差得远。
这个鸣凤广场主要是要纪念坛头村曾姓先祖、也是进士曾鸣凤而命名,曾鸣凤是坛头村人,据说也是饶平北山村的外甥,小时大多数时间是在北山村读书和生活。
曾进士自幼体弱多病,读书用功却也费神,中进士后又操劳过度,英年早逝,所以流传的故事并不多。

一水护田将绿绕,环村路东片的改造差不多了,村道往东面过去一点点,就是汕北大道,没有身临其境就不清楚这个村的地理位置是多么的得天独厚。
船港,一路向东就是大海,那里有待开发的海底温泉。
船港路要增建栈道,这条路一面通海,一面延伸到老厝区,中间有风雨长廊可休憩,建成后会更加路漫漫其修远兮,予将来回而散步。
当然,老厝区非常破败,被遗弃,大多数人去楼空,那也是事实。
每次经过,内心总是有一种触动,觉得这些风烛残年的老屋,其实蕴藏着无尽的生机。这个区域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机动车无法进来,无喇叭和发动机声,幽静,安全感特别好。
旧屋早已不住人,如果村里有个平台,使有兴趣的看客能够与屋主取得联系,协商好条件,然后来改造成小酒肆、小茶座、小餐馆和各种功能室等等,巷道也来复古一下,整体的观感应该非常舒心,古典之中弥漫着淡淡的商业气息,不同的过客,各取所需。
酒铺巷,望文生义应该是巷子比较深,巷头巷尾偶尔会飘来一丝丝的酒香,那是曾经的场景,村里人集体的记忆。
坛头盛产对虾,但村里无零售与虾有关的鲜品或者加工品,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偶尔也觉得如果有村民在老厝区某个沿街旧屋中腾出点空间,稍微改造一下,成为小吃店,专门来经营虾肉粿条汤或虾肉粥、虾肉砂锅粥等等,家庭式的,估计可以维持。毕竟成本极低,食材鲜美,又是就地取材,很有特色,而交通又那么方便,只要用心做、耐心做,说不定可以做出不俗的品牌。
前一篇:黄蔷饭、椒盐蠔及其他
后一篇:河源归来,已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