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海边市场,见摊档有刚上岸的活黄蔷,便有了动手煮鱼饭的想法,于是要了两三斤,让老板将塑料筛也一并相送。煮鱼饭对于火候有讲究,而筛是必不可少,最好是竹筛,塑料制品差些,不太符合高温的环境,但情况这样也只能就地取材。
制成品看起来不错,火候刚刚好,眼不那么突,肉也无裂痕。野生的黄蔷肉质非常嫩,有特殊的香味,加工很便捷,不用去鳞,也不必除内脏,直接煮就好,非常省事。
自制鱼饭的优点就是可以不咸,纯粹的原生态,外面买的不太放心,尤其是黄蔷这一类,偶尔会蘸点色素,甚至药液。曾经有朋友带一筛黄蔷饭来加菜,先上一盘,余下的放在花圃边,没多久就见竹筛四周有好多死去的小黄丝蚂蚁。还未接触到鱼体就丧命于不明物体,那应该就是特殊的气味,药味,小黄蚂蚁的嗅觉太灵敏,也脆弱,经不起那样的浓度。
黄蔷饭可以动手加工,椒盐蠔就没办法,要到海鲜排档才有,目前还没有制作的条件。
到碧砂市场旁的四合院海鲜排档用餐,椒盐蠔是必备的菜样,因为附近、包括樟林车头目前好几家的海鲜排档都没有这个品种,可能不是做不出,而是想不到。
对于大蠔,一般的想法但是酸菜蠔汤、大蒜焖蠔、紫菜蠔、铁板蠔和蠔烙等等,椒盐少人想,但真的有特色,值得推介。
和薄壳米一样,大蠔也是盐灶的代名词,但是整个盐灶关于蠔方面的菜谱,至今也没有椒盐蠔这个品种,确实有点不应该。椒盐蠔适宜用中蠔,个体适中,口感脆嫩,是全新的一种体验。中蠔论成本就少得多,性价比好,增值空间大。
在盐灶,与薄壳米和大蠔同样名声在外的还有拖老爷。
日前带朋友到上社老爷埕走走,身临其境。
平常的时光,老爷埕人来人往,平淡无奇,看来环境的改造还未开始。樟林的火神爷渐渐被赋予文化内涵,盐灶的拖老爷也必须走这条路,逐渐丰富,让民俗成为文化。可以参照凤凰畲族的狗将军文化,老爷埕周边可以利用的外墙统一固化美化,嵌入关于拖老爷起源及演变过程和相关传说等图文,故事慢慢讲,详细讲,让社日之外的场景依然生动和丰满,有吸引力,然后带动附近一些小店的生意。印象中戏台前就有一家卤鹅店,技术好,风味特别好,如果来客多,说不定会有懂货的感兴趣。
老爷埕的起点在老村委会附近,老村委会是西式老建筑,几经换手,如今成为老人组。
村委会相邻是小一点的建筑,叫培德女校,从认识开始就不是什么学校,是家居。至于这些建筑是何来历,一直无兴趣去考究,也不知何从问起。
近日得到一本书,内容主要是关于溪南的地名尤其银砂十三乡的考证,作者近水楼台,一手资料比较多,也专注,溪南外,全区其他地方也有涉及。关于培德女校这部分介绍得很详细,原来校址和村委会旧址都是同一出处,由教堂转为学堂,再扩建,男女分校。
多年以前农历正月廿二看盐灶拖老爷就要顺梯爬到村委会的屋顶,老爷埕的举动尽收眼底,而关于这些建筑,《盐灶志》的着墨不多,因而知之甚少,现在看了陈万序先生的介绍便清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