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休闲和娱乐。日本人时常说自己是“干的起劲,玩的痛快”的民族。由于工作时间长
、工作压力大,又有“过劳死”的阴影存在,日本人也需要而且也愿意休息和娱乐。
大多数日本人 希望缩短劳动时间,如果有时间去考虑感性丰富的生活,一般人都会举双手赞同。事实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国内可利用的娱乐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大为提高。娱乐市场是巨大的, 现在是几百亿日元的市场。
1992年7月,经济企划厅发表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描绘了如下蓝图:改变日本“激烈竞争的企业文化,建设一个生活质量优于生活量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社会”。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五年计划是要把日本变为“生活大国”,即每个 人都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到充实和放松,得到实现多种价值观的均等机会
,确立在优美的生活环境中的简朴生活方式,其使命是提供一个焕然一新的生活哲学。
但是,在加强休闲问
题上,日本人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即勤劳、拼搏的传统观念与强调休息、娱乐的思想之间的冲突,要求人们多消费、多享受与要求人们多生产、多交易之间的矛盾。
如何合理地安排工作与休闲,既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
量,是摆在当今日本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当然,已经有人提出,娱乐、游憩地和“感性丰富
”的消费者中心主义不是通向经济零增长的未来道路,而应被看作今后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事实上,日本已经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其中最突出的是与日本有组织有制度的特征相
对应的所谓“游憩地”的特殊制度。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贸易顺差急剧增加,面临着国外要求刺激国内需求、扩大进口的压力。与此同时,日本农村、山区和渔村苦于负债、人口减
少、高龄化和孤立,对变幻无常的国策失去了信心,“游憩地化”成了惟一的解决对策。
当时的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了“游憩地”列岛化口号,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扩张。在1988年 7
月发表的“绿阳日本构想阶段Ⅱ”中,第一次把游憩地作为“日本新型基干产业”。游憩地法规通过后,高尔夫球场、滑雪设施、豪华旅馆和游艇停泊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
三重太阳地带”、“会津清新游憩地”、“白雪、绿色、个性生活游憩地新a”、“北纬四十度季节游憩地秋田”、“长崎异乡风味游憩地”等。
在日本人的休闲、娱乐项目中,最有代表的是高尔夫球。在日本,高尔夫球与游憩几乎是 同义语。
1955年,日本只有100个高尔夫球场。70年代田中执政时期,其数字急速上升。80
年代后半期,伴随着游憩地法的颁布,高尔夫球场爆发性地发展。现在完成的球场有2000
以上,其总面积至少有1680平方公里,是日本狭窄的山地的一百十五分之一。
在90年代中期,根据日本高尔夫球协会的推算,日本高尔夫球人口约1300万人(全世界的高尔夫球人口只有5
000万人,可见日本所占比例之高),其中绝大多数是男性,这是其他发达国家中未曾有过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高尔夫球热潮的出现是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同步的,实际上也是
泡沫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地价的上涨和会员权价格的攀升);同时也是滋生腐败、导致官商勾结的温床;而且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也是严重的。
因此,作为娱乐大项目的高尔 夫球是否真正成为普通日本人的休闲方式,是否给广大日本人带来了身心的放松,还是个问号。
我认为
:“高尔夫球热现象并非来自需求的增大,而是由于供给方面的压力,其中心要害是金钱和企业的贪婪,所谓的游憩不过是附带的东西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