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6(2024年12月1日 晴)京都
在大阪最后一顿丰盛的早餐后,我们就离开了大阪,坐上JR快铁直达京都,开启了京都的赏枫之行。


JR快铁半个多小时便到达京都,位于京都八条的京都JR站很大,里面包括地铁、巴士,还有大丸百货等商业中心,车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入住的京都八条都酒店(Miyako Hotel Kyoto
Hachijo 4星),酒店装修风格简约而精致,同样的价格比大阪宽敞多了,至少房间有25m²,就在JR京都站对面,无敌的地理位置,吃、住、行很是悠然便捷。
记得十年前来京都也是住在JR站对面的酒店,所以可以说是旧地重游哦,当年我们是5月初来到京都的,在京都游览了岚山、京都平等院、伏见稻荷大社、二条城、祗园和清水寺等。
京都是日本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本州岛的中西部。京都曾是日本的首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这座城市以其众多的佛教寺庙、神社和花园等而闻名。从古代起,日本人就把秋天看红叶叫做“红叶狩”。在日本人眼里,红叶像一头毛色华丽的野兽,也就意味着像狩猎一样去追寻和欣赏红叶美景,所以红叶狩已经成为日本人秋季的一大盛事。这次选择12月初来京都目的就是赏枫,此时,京都的枫叶已见倾。京都古老的寺庙和神社与红叶的搭配别具日式风情,成为多少旅人心中梦想的圣地。
放下行李坐上地铁,第一站东福寺,从电车下来就形成了一股人流,有多少人来京都或在来的路上啊。火车道口放下了栏杆,铛铛的报警声勾起过去在上海过火车道口的回忆,现在在上海已不见这种情景。



京都观赏红叶,第一选择东福寺,那是因为东福寺被称为京都赏枫第一圣地,有多少棵红叶,年代就有多久远。东福寺是京都著名的禅宗寺庙,创建于公元1236年,历史悠久。据说东福寺的由来是从奈良的东大寺和兴福寺各取一字,更名为东福寺。

刚进入东福寺就堵住不动了,卧云桥上人头攒动,哎呦,一进来就被大片枫叶吸引,好不容易挤进人群,踮起脚尖,高举手机才拍到第一张大片照啊,原来人们争相拍摄一片红火枫叶和通天桥,这是东福寺的标志性一景。



赏枫的人儿排起长龙,顺着指示牌和志愿者指令,沿着台阶蜿蜒前行,穿梭成片的枫树林,真的被整个枫叶包围了。

东福寺依山而建,周围树木高大,乌鸦特别多,哇哇的叫声不绝于耳,满目盛大的红叶,有种遮天蔽日的感觉。






东福寺的木制建筑在红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与如火焰般绚烂的枫叶形映成趣,仿佛时光在此停滞,形成一幅幅绝美的秋日画卷。








走近溪谷“洗玉涧”,溪谷两侧被众多枫树环绕,层层叠叠的枫叶如同一幅巨大的红色幕布,构成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红色世界。此时,溪流潺潺,如云的红叶倒映在溪水中,而微风吹拂的红叶又飘落在水面,随波逐流,仿佛一条红色的绸带蜿蜒向前。





寺内的通天桥据说建于公元1380年,是观赏红叶的绝佳地方。脚下是深谷,两侧是如火如荼的枫叶,俯瞰溪谷“洗玉涧”,望向前方的卧云桥,一大片枫叶红得如同烈火在燃烧,仿佛置身于一片红色的“枫叶云海”之中。






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落在地上、溪水上,宛如一幅天然的油画。人潮间回响着感叹声和快门声,不禁惊叹于满眼斑斓而富有层次的色彩,眼前大片大片的红叶,错落参差,枫叶是红得刺眼那种,但又却偏偏带点橙红、橙、橙绿,原来秋天是彩色的。






通天桥边上有一座名为开山堂寺院,游客排着队围着一个水缸拍寺院建筑的倒影,我们也跟着凑热闹,查百度才知这里是祭祀将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开祖。


东福寺里坐落着许多镰仓及室町时期的珍贵禅宗建筑,其中三门被誉为日本最古老禅宗山门,22米的双层建筑,巍峨耸立,庄严古朴,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彰显出禅宗文化的独特魅力,被认定为日本国宝级建筑物,成为古老禅寺建筑的典范之作。
东福寺其他国宝最著名的要属方丈庭园以及龙吟庵,这里都是日本典型的枯山水庭院,我们没有入内参观,大门口打了卡。


东福寺不愧为京都最大的禅院,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走了一部分。然后换乘两辆地铁,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南禅寺。
下了地铁不需要导航,只要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便到了南禅寺的入口。途经小巷子,两侧院落的红枫吸引着我们。







南禅寺是京都数一数二的古刹,是日本最早的禅宗寺院,始建于镰仓后期的正应4年(公元1291年),位列京都五山之上,是禅宗地位最高的寺院。


走进南禅寺的大门,引入眼帘的是一座日本镰仓时代的建筑,风格胸大宏伟,充满质朴的禅宗意味。这就是著名的南禅寺“三门”,号称“天下龙门”,是京都三大门之一。在中国也有五、六座南禅寺,他们实际是佛教禅宗的一个分支。有一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实际就是南禅的宗旨。看着南禅寺建筑,感受南禅的气息,可能会有一种莫名的梦回唐朝的感觉。






秋天的南禅寺里门庭若市,只见寺内最有名的“三门”门槛上坐满着拍照的人儿,各个售票处都排起了长队,几乎每棵红枫树下站满着俊男靓女,一按手机就出一张“集体照”。








南禅寺“三门”高有22米。我们买了票后手提鞋子,赤着脚小心翼翼爬上陡直的三门楼梯,登上上层的“五凤楼”楼阁,欣赏到斗拱、屋檐等建筑构件,木雕精致细腻,每一处都蕴含着古代工匠的巧思与匠心。
站在三门之上,凭栏居高放眼望去,远处山峦起伏,京都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近观寺内,则红叶漫天如火,把这里晕染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我们站在三门上,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秋色,听着红叶飘落的声音,内心变得无比宁静和祥和,也让心随飘舞的枫叶飞翔。

南禅寺的水路阁建于明治18年(公元1885年),为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红砖水道桥,红叶、黄叶环绕水路阁,显得格外壮丽。


漫步在枫叶簇拥的古寺,庭院、楼阁在红叶的点缀下,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



尽管游人如织,但是黄昏的南禅寺依然显示其宁静与雅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禅意韵味,这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距离南禅寺三门南侧几步之遥有一座天授庵,始建于公元1337年。天授庵属于南禅寺的塔头,塔头就是布局在大禅寺周边,烘托大禅寺的小寺院。这是一座镰仓时代的池泉回游式的古庭院,院子很小,但是庭院深深,设计精妙,是隐藏于繁华中的静谧禅宗庭院。

从南禅寺三门之上,目光所及,天授庵的红枫似是燃烧的火焰,层层叠叠,肆意晕染,与天授庵枯山水庭园及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


还未进入天授庵内就排起长队,游客争相一睹宽敞的榻榻米客屋靠近庭院一侧,窗格外延伸的枫叶像是被秋神打翻了颜料盘,红叶、黄叶、绿叶层林尽染,尽展眼前,夺目耀眼;而一束束荻花随风摇曳,好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难以诉诸语言的令人心动的秋日风情,仿佛走进古人水墨画卷里,一窗一景皆禅意。




走进精致的枯山水日式庭园,白砂被耙成细致的波纹,象征湖海。庭园中有几块苔岛,覆盖着青苔,疏密结合,高低错落。秋天的红叶飘落在白砂上,形成独特的禅宗意境,这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坐在外廊榻榻米上,眼前的景色让人深醉其中,无法自拔。








来到天授庵池泉回游庭园,那五彩斑斓的红枫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繁密枫叶中的楼亭透出浓浓的禅意,渲染出一幅绚丽画卷。


刚才进门排队映入眼帘窗格外的红枫美景,就是这里的外景,这是天授庵的“大书房”,隐藏在树荫和红枫之中,窗前还有一个小小的枯山水庭园。


漫步于曲折蜿蜒的苔藓游园小径,脚下是落叶铺就的柔软红毯,池塘被郁郁葱葱的竹林、松树、枫树等环绕,阳光从树荫缝隙中透射出来。池中建有蓬莱岛,由石桥和过石相连,水面上漂浮着睡莲的叶片,枫叶倒映在池塘里,锦鲤游弋其中,青苔、石灯笼和池塘相映成趣,在各色枫叶掩映下,犹如梵高的画一般,五彩缤纷,真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日景致。此时,低头看着庭院水池里的锦鲤游弋,抬头看着树上的红叶飘落,静静地感受时间的流逝。












夕阳西下时,金黄色余晖笼罩着天授庵,给红叶和古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整个庭院显得更加宁静而庄严,营造出一种入梦的氛围。天授庵虽然很小,但却让我的脑海里塞满了庭院红叶的印记。






太阳落山后,天色渐暗,4点半大多寺院都开始闭门谢客了。随即我和妹妹马不停蹄从南禅寺步行到永观堂赏夜枫。



哇,寺院外广场已是人头攒动,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排队的队伍不知已弯了几弯,宛如蜿蜒的巨龙。工作人员及时引导,游客里三层外三层的有序排队,次序井然,在微凉的秋风中耐心等待。晚上5点半永观堂的红枫被点亮了,我们很快就能进入园内。


永观堂创立于平安时代初期,这是日本著名禅宗大师永观律师入山潜心修练的禅林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誉为“红叶的永观堂”,在京都众多红叶名所中名列前茅。白天的时候可能会被更多的细节所吸引或牵制,而夜幕降临,灯光映照下的院内,留下的只有灯光照射下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团团红叶,铺满红枫的景观如同被大火燃烧一样的耀眼。




我们沿着观光线路边观赏、边拍照。这里的枫叶形态各异,有的如小巧玲珑的扇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扇动着秋日的清凉;有的似五角星般规整别致,点缀在枝头,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红星。





暖黄色的灯光打在火红的枫叶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色彩,从深红到金黄,鲜艳夺目,而满山红叶掩映下的殿堂营造出斑斓意境交相辉映。






永观堂的夜枫之所以成为京都的顶级美景,是因为放生池为夜枫增添了另一番韵味。一座锦云石桥、山上多宝塔与周围的枫叶倒映在水面上,摇曳晃动,微风吹过,倒影破碎又复原,充满了灵动之美,仿佛仙境般让人如梦如幻,而夜晚的灯光更增添了神秘感。尽管夜晚拍摄有点难度,但是有时候放弃拍照,专心用眼睛记录眼前的美景,更能感受到日本匠人造景的审美和艺术造诣。





永观堂作为一座禅宗寺庙,佛教文化氛围浓厚,为夜枫观赏增添了一份庄严与神圣。因此我们不仅品味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尽管游客众多,但是人们都默默的观赏,没有喧嚣,使我们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禅意。

来到京都才大半天就赏不尽的红枫,也看不完的人头,没了古人赏枫的雅兴,有的是人们就像猎人一样追逐欣赏着唯美的秋色,有点赶集的味道。
从永观堂坐巴士回酒店,由于永观堂散场人实在太多,公交巴士人也挤满,每一站还有人吊车,好久没有感受这种挤公交车的滋味了,到了路程一半的四条站地铁站前,巴士停着不走了,有志愿者在车站劝说去京都JR站的免费换坐地铁,我们也挤怕了,就下车坐地铁回酒店。

尽管已是晚上8点半,京都JR站地下美食街人流如织,每家店铺都要排长队。看见一家日式快餐店Hokkyokusi-Kyoto Porta北极星蛋包饭的样品,突然很想吃,据说北极星有百年历史,也是连锁店。排了半个多小时队,店堂不大,显得简约,点了日式炸虾炸鸡蛋包饭,滑蛋好嫩,一口咬下去,柔软的蛋皮包裹着香喷喷的咖喱米饭,顿时幸福感爆棚,味道还不错,有种西日合璧的感觉,毕竟是专门做蛋包饭出名的店子。大概有点饿了,我俩大快朵颐,满足果腹。


D7(2024年12月1日
晴)京都
京都岚山素有“第一名胜”之称,是京都看红叶的绝佳之地。我和妹妹十年前曾来过岚山,只游览了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在渡月桥附近转转,未曾领略过岚山最美的秋日景色实属遗憾。
这次京都之行早早就规划了岚山赏枫行程,但是直到前一晚我还在犹豫不决。最热门的岚山观光小火车一个多月前网上已预订而空,不过中国黄牛炒票无所不为,闲鱼网上每日有售,只是时刻表不合我心,不得不放弃小火车观景。第二问题据说岚山赏枫期热门景点人山人海,这又是我很不想面对的。来日本前不时翻阅小红书上的攻略,有一条反向游览岚山吸引着我,最大特点游客少,至少旅行团不会走;最担心的是路线长,走上道没得回,体力不够,直到今天早上才决定走反向游览岚山。
上午9点半坐上JR到达嵯峨岚山站,全车浩浩荡荡的人流涌向岚山主景点,极少游客和我一样走进岚山脚下居民区嵯峨野,有中国人、韩国人、欧洲人……还有本地日本人。问了几个同路中国人,他们也都是从小红书上了解的,看来小红书将成为百科全书了。此时远处的岚山秋意正浓,红枫层层叠叠盛开,肆意倾洒在山峦之间。

穿过居民住宅区,街道既干净又冷清,大多为传统町屋,以木造结构为主,搭配格子窗、灰瓦屋顶和庭院,街道上还散落着一些小的寺庙、神社。





我们走进第一家寺院——清凉寺,是蹉峨野的名刹之一,该寺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这里供奉着来自中国宋朝的五台山“释迦如来”立像,被尊为国宝。寺内建筑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周围一片枫树林枫叶红透了,与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因为名气没那么大,游客不多,没那么拥挤,所以让我们可以悠闲地欣赏枫叶,真正体会到日式寺院的静谧之美。








第二家宝筐院,是平安时代白河天皇创建,也是为保卫国家、玉体安稳所建立的寺院。这是小众红叶观赏名园,小巧精致。园内亭台水榭错落有致,枫树层层叠叠掩映着庭院,安安静静。坐在本堂的竹席上,静静地看着窗外枫叶,定格一隅秋色,从黄、橙到火红再到深褐,五颜六色枫叶交织成斑斓的“枫林画框”,京都的秋天在这个不大的庭园内肆意涂抹着各种颜色,赏心悦目,让人有一种被秋天紧紧拥抱的浪漫感觉,我似乎醉了。





走在回游式庭园小小石道,两旁枫树蔽日,阳光穿透叶片时,光影在石板路与青苔上跳跃,形成“枫叶隧道”,大大的美。



寺院的木造建筑在斑斓秋景中更显古朴宁静,朱红的廊柱,清灰的瓦片,与周围绚烂的秋色相互映衬,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蓬勃生机交融,偶尔传来的悠悠钟声,在秋日的空气中回荡,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空灵悠远的禅意,让人心也变得澄澈而宁静。

沿着宝筐寺北侧狭窄的小巷直行,小巷两侧是当地人的民居,虽然为旅游胜地,但是通过合理规划避开了游客密集区,仍保持着宁静的氛围,而家家户户庭院种植着枫树、苔藓与花卉,院楼被红枫叶装点得美不胜收,与岚山相映成辉。








这一片是岚山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老街区之一,也有咖啡馆、画廊、民宿等,形成新旧交融的慢生活场景。


第三家祗王寺,隐藏在岚山小仓山北麓偏僻一隅,周边山径巷弄众多,仿佛与世隔绝。祗王寺是一座尼姑庵,也是著名的苔寺。作为《平家物语》中平安时代末期的有名的艺伎祗王,因权臣平安盛氏移情别恋而皈依佛门之地,祗王的悲情故事为寺庙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和历史文化底蕴。




踏入小小寺门,便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喧嚣的静谧。庭园被高大的、如火焰般热烈的枫树和郁郁葱葱的竹林环绕。

寺院主要建筑是一座古朴草庵,不加雕琢的原木和茅草屋顶,散发着质朴与宁静的气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简约之美,也许寺院的故事让优雅的寺庙略带忧伤,使人从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韵味和禅意。
草庵前的庭园被细密的各种青苔覆盖,大片的青苔安然肆意地生长,尤其厚实葱绿,如同铺上一块绿色的绒毯。


苔庭一角特意展出了各品种苔藓让游客了解。
红叶纷纷飘落在翠绿的苔藓上,阳光稀微下,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如诗如画,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第四家二尊院,坐落在小仓山东麓,建于平安时代承和(公元834年至847年间)。因供奉代表出生迎接的“释迦如来”、往生送去的“弥陀如来”二尊佛像而得名。

进入寺庙总门,在200余米缓坡的参道两侧,长满了高大的枫树,红的似火,黄的似锦缎,霸道的守护在小路两旁,被称为“红叶的马场”,即骏马奔腾的参道。一株株火红的枫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红迷人,让人眼前一亮,使人感受十分沉稳的宁静气息,非常舒服。





走过参道便是二尊院的入口,寺院旧式白墙几乎全被红叶包裹着。历经风雨的木制门栏上红叶肆意的环绕着,框内红叶像镶嵌的相册透着古朴和热情,绝对是一道美丽的景观。


山上是墓地,长长的阶梯通向山上,看到这个高度,我们已经心理上放弃了,不过阶梯两侧的红叶还蛮美的。


来到第五家常寂光寺,游客络绎不绝,旅行社组团的也很多,一般正向游岚山,最多走到这里。正赶上午餐时间,周边小餐厅都排起了长龙,热闹非凡。

常寂光寺坐落在岚山小仓山山腰,始建于庆长年间(公元1596年-1614年),寺庙被小仓山的丰富自然环境环绕。常寂光寺并未列入岚山名所,却是京都赏枫十大名所之一,是岚山最让人流连的红叶秋色,被人称为“伏在山坡上的美人”。
进入山门,人头攒动。台阶高耸,沿着石阶参拜道而上,林木葱郁,绿苔密布,寺院内种有一片竹林,高耸的翠竹与斑斓红叶相搭,光影交错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穿过建于公元十四世纪的仁王门便进入寺内,这是常寂光寺最古老的建筑,有着600多年的历史,铺盖茅草的屋顶相当特别,仁王门后侧坡道的枫树依山而建,高大茂盛,层林尽染,宛如红叶隧道,层层叠叠将仁王门掩映其中。




常寂光寺的本堂被红叶包围,庭园有一种沉静止美,建筑石灯笼与枫叶十分相称,浓浓日式风味。


大殿屋顶在岁月的洗礼下,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与周围如火般燃烧的红叶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对比,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钟楼旁枫叶及银杏随风飘落十分梦幻,我们在此休息赏景。

沿着石坂往上,本堂大殿后的红叶丛中伫立着茅草顶的多宝塔,多宝塔建于公元1620年,高有12米,二层楼,华丽精致。

小小的石阶步道到处是迈不动脚步往上走的游人,每走一步都会发现更美的景象。原来幽静的寺院变得热闹,快门声、惊叹声不绝于耳。


沿着台阶登高,每登高一步回头,两边的树枝被层层拨开,远处京都城镇一点点展现在眼前,直到最高点展望台,豁然开朗,可远眺京都市。俯瞰山坡则是枫叶染红、银杏透黄,与松柏的葱郁相互映衬,色彩斑斓。此时尘世的喧嚣被远远隔离,只留下宁静与平和。




沿着山坡小径漫步一圈让人心旷神怡,十分幸运在红叶最盛期造访,体验到被茂密枫叶红包围的震撼,缤纷色彩与蓝天相映衬完美诠释风景如画。

出了常寂光寺已是下午时辰,我们先来到长约400米的竹林小路。道路两旁是高耸入云的竹子,形成了一条独特的绿色隧道。岚山竹林小路因曾是电影《卧龙藏虎》取景地而闻名于世,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在淡季时候,岚山大自然中蔓延的竹林的光与风的交融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可是现在竹林小路游客摩肩接踵,只能随着人流缓慢行走,根本就没有那种梦幻的感觉,只是一条必经的通道而已。


继续前行途中偶遇一大片荷花池,荷花已残败。荷塘对岸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神社,名为御发神社,顾名思义就是祈祷神明保佑自己头发的神社,创建于公元1961年,是日本至今独一无二与“头发”有关的神社。妹妹感兴趣,特意在门口祈福一下,祈求了自己头发越多越好。

最后我们来到了今天走进的第七座寺庙——天龙寺,开创于建长7年(公元1255年),在历应2年(公元1339年)被改成禅寺,为京都“五山”之首,仅次于五山之上的南禅寺,1994年以“古都京都文化财”身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走进寺院有一种走进公园的感觉,和中国寺庙的建筑宏伟、香火缭绕相比,天龙寺更显低调清净。寺内曾建有一组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由一百多座子院组成,现在部分建筑保留下来。寺院建筑融合了贵族文化的优雅和禅宗的玄妙,采用传统的日本木结构建筑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出建筑的庄严与典雅,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技艺,也体现出对佛教的虔诚之心。




据说参拜天龙寺内高高耸立的石砚碑可以学好书法。碑下“洗心”洗手池令人瞬间不敢有任何俗人的杂念。

天龙寺的庭园是日本最早的庭园之一,为日本传统庭园设计的最佳典范之一。天龙寺庭园为池泉回游式庭园,借龟山、岚山之景,将山水、池塘、岩石和植物融合一体,如天然水墨画。而枫叶与曹源池中倒影相互映衬,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


秋季的枫叶变红,将寺院渲染得红红火火。无论是庭园漫步还是建筑探访,都能感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深邃与静谧。



出了天龙寺继续前行,渡月桥便在眼前,桥下碧波荡漾的保津川溪水潺潺流淌,被漫山遍野的斑斓枫叶的群山环绕其中。



岚山的街上有好多人力车在奔跑,车夫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个个帅气又亲和,不时用日语或英语与乘客交流。在常寂光寺看见一位帅小伙车夫搀着两位老夫妇,边走边细细诉说岚山故事。

我们来到保津川畔,坐在鲜艳欲滴绯红的枫树底下,清澈见底的湖水倒映着两岸的枫叶,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游船在水中前行,激起的涟漪打破了这天然的镜子,枫叶的倒影也随之摇曳生姿。





抬眼望去,对面岚山五彩斑斓,层层叠叠的枫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在不同的光影下,像是打翻的调色盘,橙色、深红、金黄、翠绿等色彩相互交织,美得如同被晕染过的水彩画,让我“这也太美了吧”的连连称赞。







整个行程走走停停拍拍,花费了5个多小时,行走了2万多步,蹬高阶、踩凹坑、上下山路,对我们好像小菜一碟。尽管常寂光寺、天龙寺等游客拥挤,但是下午状况要比上午好很多了,所以反向游岚山还是很值得推荐的。下午2点半结束了岚山游览,我俩又坐上公交巴士匆匆赶到金阁寺。
(图片来自网络)

金阁寺又名鹿苑寺,最早建成于公元1397年,是日本幕府时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别墅,后改做寺院。1950年被纵火烧毁,1952年-1955年重建,金阁寺因楼阁外面铺满了炫目的金箔而闻名,1994年金阁寺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财”的一部分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刚走进金阁寺庭院大门就被火红的枫叶吸引,几棵大枫树围绕着古朴的大门,枫叶密布犹如红叶的星辰。



走近满园苍翠中心的镜湖池,面对金阁寺不由发出被震撼的惊叹声,金光灿灿的金阁寺舍利殿屹立在一湾清水之畔。正值夕阳西下之时,落日阳光照在金阁寺的金身上再折射于湖面,特别耀眼,恍如在山水中央竖起的一颗金色珍珠,富丽堂皇。红叶掩映下,湖水倒映中,金阁寺秋红太迷人了,不愧为京都最经典的画面之一。




山风吹波,倒影微摇。


金阁寺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


游客拿到的门票特别温馨,因为是一张写有祝福话语的朱印——金阁舍利殿御守护,还有红色印戳,给游人带来了满满的祝福,真的很有创意和寓意,特别值得纪念珍藏。

镜湖池与周边环境形成了优美的池泉回游式庭园,镜湖池内有苇原岛、鹤岛、龟岛等多座岛屿,还配置了奇岩名石。



庭园内有一棵树枝展开宛如一艘小舟的五叶松,身姿挺拔,枝叶茂盛。这是名为陆舟松的盆栽,枝干被修剪成形似的帆船,据说有600多年历史,见证了金阁寺的变迁与兴衰。日本文化中陆舟松的形态被赋予了“向往极乐净土”的寓意,承载着人们对宁静与安详的内心追求。


寺院内名为银河泉的山泉,据传是足利义满煮茶用的泉水。
沿着庭园顺时针走的小径来到山坡上的夕佳亭,这是建于江户初期的茅草屋顶茶室。

站在山坡上透过山林,依旧可见夕阳西下时金光耀眼的金阁寺,这时金阁寺被红叶掩映,相互映衬。金阁寺金色的建筑在红叶的衬托下更加耀眼,而红叶也因金阁寺的存在而富有文化韵味,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禅意的观赏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老而优美的画卷之中,感受日本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的美妙意境。

金阁寺的辉煌光芒和精致的日式庭园设计相互交织,庭院色彩与金阁寺光影融合交汇的相得益彰,整个空间宁静得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禅意之景啊,让人流连忘返。
坐上公交巴士回到了京都JR站,京都站如同一座不夜的城堡,人潮涌动,列车穿梭,灯光交织成流动的星河。来到京都站大丸百货最高层还是熟悉的阶梯灯光秀、京都塔、拉面小路……







在观光平台上一睹京都夜晚的天际线,京都的城市轮廓在夜色中清晰可见,低矮的传统建筑与现代的高楼大厦相互交织,错落有致。
再次来到京都站B1层美食街,这次选择了Musashi回转寿司(京都站八条口店),大众点评榜京都寿司热门榜第二名,店外门庭若市,排着长队,大概等了约1个小时,终于轮到我们啦!实属不易哦,我和妹妹放开肚子畅吃,寿司种类丰富,有金枪鱼大腹、三文鱼腩、海胆、鳗鱼、扇贝等寿司食材很新鲜,刺身像刚从海里捞上来的,口感肥美鲜甜,米饭软糯,搭配着酱油和芥末,简单直接地刺激着味蕾,不一会垒起一摞盘子,共计20盘哦,超级满足。

自从进了城,无论是大阪、还是奈良或者京都,每天的citywalk,暴走步数天天创纪录,最高达到28000多步,由此可见自由行是一场与疲惫共舞的冒险,但又甘之如饴哦。
D8(2024年12月3日
晴到多云)京都
在京都都酒店住宿两晚,每天的早餐选项丰盛多样,又注入了满满的能量,精神抖擞开始CityWalk。

今天是日本关西寻秋之行的最后一天,晚上的飞机,于是就有我们半天游走京都清水寺。在京都JR站巴士站排起了长龙,在巴士上感受到比肩接踵的拥挤,大家都是奔向清水寺一睹其秋色。


到达五条站,就可以看到一股人流,跟随人群走到三年坂,真的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人头,火爆的场面。


三年坂建造于大同3年(公元808年),连接清水坂与二年坂,是清水寺的神道。小小石头坡两侧保留着古街的风貌,多是江户时代的町屋木造房子,沿路布满陶艺馆、茶馆等,每一家小铺子都情趣十足,精致可口的和果子、自然古朴的清水烧……少不了要尝尝细腻甜蜜的抹茶冰激凌。





看到穿着日本和服的男女穿梭其间,让我们回忆起十年前我们漫步二年坂、三年坂、清水寺也是穿着和服来体验日本文化。
清水寺位于京都东部音羽山的山腰,始建于宝龟9年(公元778年),主要供奉千手观音,乃京都最古老的寺院,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说京都的秋,是从清水寺的朱红梁柱间滴落的。在最美的秋天,清水寺更是充满了秋意的佛教寺庙。




站在清水寺仁王门前,映入眼帘的是闻名于世的清水寺三重塔,这是日本最大级别的三重塔,朱红色外观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它见证了京都乃至日本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在三条坂街上就清晰可见,这里是人的海洋,吸引人们在塔下拍照留影。


沿着参道拾阶而上,纯木结构呈现深褐色的寺院本殿让人感觉古远、寂寥和优美。山坡上1000多棵红叶树将清水寺染成一片殷红,枫影婆娑映山间,朱红尽蔓延,如火般绚烂。古刹在红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与神秘,非常壮观。















清水寺本堂前悬空在断崖上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现存的舞台建于公元1633年,据说由139根高数米的大圆木支撑,未用一根钉子,是日本木结构建筑的杰作。清水舞台巍峨耸立于陡峭的悬崖上,被秋叶环绕,远远望去雄大壮丽,红、黄、橙交织的色彩与朱红色古建筑相映成趣。






此时大舞台人头攒动,这不影响我们观枫打卡。凭栏俯瞰,京都盆地被红叶点燃,层林尽染,枫海涌动,红黄色的海洋延伸至远处,大半个京都尽收眼底。尽管人群拥挤,但是眼前的一切还是让我感到内心变得无比宁静,我们在舞台楼上流连忘返,希望永远停留在这样纯净的时刻。







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长寿、健康、智慧,游客排队接水饮用、祈福。十年前和今天二次路经此地,都因排队太长放弃,不过有心纯则灵吧。
走在古刹小道上,妹妹回忆说十年前曾坐在栏杆上拍过照,于是再次留影,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人陶醉其中。
又回到三年坂,人流依然摩肩接踵,我们远远观望了二年坂。二年坂建造早于三年坂,为大同2年(公元807年),道路两旁是日本风格的木造房子,充满着历史韵味和日本风情。




至此我们也结束了日本关西寻秋之行,一路姐妹俩靠仅有两句日语像个无畏探险家,在陌生的语言迷宫里找路,在五花八门的地铁站里寻路,却意外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惊喜。
最后离开京都我们还是选择坐巴士去到大阪关西机场T2航站楼,长途巴士就停靠在酒店旁边,免去了行李搬运的劳累,也可最后一睹京都到大阪沿途风光。






吐槽的是大阪关西机场T2航站楼,候机区域、通道等都相对狭窄,免税商店简陋,商品品种单一,餐饮只有唯一选择,整体感觉有点low。
关西的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日本最特别的地方,大阪、奈良、京都红叶已经进入了最好的全盛期,秋日“枫”景独好,一片红叶,点亮了整个季节的眼眸,让人心底温润充满感动。后遗症来了,除却巫山不是云,竟然有点醉红叶了,今后的赏枫可能会让我觉得很难企及今天所见的高度了吧!秋日的关西,带不走,却能追忆许久许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