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社帮忙预约了晚餐为日本有名的蟹道乐,坐落在京都市中心三条名店街。只见一只巨型蟹钳雕塑悬垂于朱漆门楣,这是以北海道空运的帝王蟹、松叶蟹为食材,蒸、烤、焗、煮及螃蟹火锅等都非常有特色,将“一蟹多吃”的烹饪哲学演绎到极致,搭配着宇治抹茶体验。当蟹钳的鲜甜味在舌尖绽放时,更让我们触摸到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层肌理。



D3(2025年4月5日
晴)——京都
上午一早便来到了位于京都郊外山麓里的醍醐寺,该寺创建于公元874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几十年前看过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面有个丰臣秀吉将军,据说这里是丰臣秀吉的将军府。
(图片来自网络)

醍醐寺种植着700多株樱花,有着奢华的“醍醐花见”一说,为日本赏樱文化的象征,是网上博主最推荐赏樱圣地之一。



果然一下车就看见入口长长的排队队伍,其中三宝院、迦蓝和灵宝馆要分别排队,旅游团并不多,基本是本地日本人。醍醐寺分为山顶的上醍醐和山脚的下醍醐,导游说来醍醐寺主要以观塔为主,所以推荐去到下醍醐的迦蓝院,也是排队最短的了。醍醐寺共有1000多株樱花,看上去就有几百年的历史,都非常的粗大,垂樱和染井吉野樱交错绽放。排队期间大门口步道两旁满满的樱花树,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已让我们体会到它的唯美。



排队半小时后穿过仁王门便进入寺院,仁王门重建于于庆十年(公元1605年),门两边木雕的力士很生动。在仁王门(西大门)两侧威严的仁王像注目下,踏入仁王门后的竹林隧道即是下醍醐,也是通往上醍醐的必经之地。


寺院很空旷,面积不小,与国内人山人海游客相比,这里游客还算是少的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非常醒目的五重塔,古塔建于公元951年,距今也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属于日本国宝。日本的的寺庙古建都非常有历史,几百上千年即使被毁重修,也依然保持了原始的样貌。所以五重塔看上去没有那么金碧辉煌,光鲜亮丽,但是很有历史感。


五重塔前面是清泷宫,每年4月第二个周日都会在此举办“清泷权现樱会”,即赏樱会,并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我们去时是4月第一个周日,没有巧遇。


珈蓝院里的另一个国宝是金堂,歇山顶,面开七间,殿里面供奉的主佛药师如来像和两侧的侍者像是日本重点保护文物,但殿里不让拍照。金堂四周的樱花树非常粗壮,高大的垂樱树上千缕万缕的花枝从枝头倾泻而下,如粉色像瀑布般壮观。




穿过金堂便是不动堂,供奉佛教不动明王为首的五大明王。堂前的护摩道场专门开展各种祈愿活动,如祈祷世界和平等。

建在高台上的观音堂,有一个僧人正在对信众边敲打着头边大声念诵着什么咒语,没看明白。倒是观音堂前的樱花烂漫绽放,微风徐徐下,偶尔还有轻轻的樱吹雪。


大讲堂旁边有个山水庭院,小桥流水,日式亭台楼阁倒影在湖中,非常美,很像中国的古典园林。日本的寺庙一般一半种樱花树,一半种红叶树,所以春秋二季都很美。




池子边那建筑是弁天堂,火红的牟天堂与前方的红桥一同倒映在水面,与樱花交相辉映,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

醍醐寺周边植物茂密,垂枝樱花和古樱树在静谧的寺院环境中盛开,形成了如云似霞的粉色花海。尤其多的垂樱,主干直立,侧枝横生,末枝条下垂,树冠层层叠叠,十分有层次,如瀑布般盛开,既有樱花的妩媚,又有垂柳的柔美,极度富有诗情画意。




樱花与寺内朱红梁柱、青瓦飞檐搭配,古趣盎然,五重塔在花影中若隐若现,岁月的厚重与春日的轻盈完美相拥,营造出一种古朴禅意的氛围。我们漫步在樱花树下,体会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感受一份宁静优雅。








中午离开醍醐寺,赶到岚山吃午餐,旅行社安排了牛肉寿喜锅,估计这是一家专门对旅行社团队开放的餐厅,尽管店堂可以容纳上百人,但是菜肴还是那么精致,一点也不含糊,雪花和牛入口即化,沾上新鲜的无菌蛋,牛肉更加嫩滑;荞麦面倒入寿喜锅味道真的おいしい。
餐后在大堰川上的渡月桥走走,架设在保津川上的渡月桥是岚山的象征,也是岚山的中心,为此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大堰川绕岚山脚下潺潺流过,河水晶莹、清澈见底,远处林木茂密的岚山上会染上点点粉红色调。站在大堰川畔望向对岸,只见桂川沿岸一排满开樱花,馥郁芬芳,垂樱枝条全部被花压住,并向下垂,远看仿佛被大雪覆盖。此时的渡月桥游人如织,桥面上层层叠叠全是举着相机、手机的人。








好不容易挤过人群,来到渡月桥另一侧中之岛公园。桂川沿岸满开樱花,馥郁芬芳,游客就坐在、甚至躺在樱花树下,尽情享受。



公园里也遍植樱花树,整条河就是被樱花环绕,让人不自觉沉溺其中。



随后导游带我们拾阶而上岚山,瞻仰了周恩来总理的诗碑,青松、樱树环抱之中,总理诗碑早已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在去到下个景点竹林小路的山道上,看见了许多樱花,也看见许多模特摆拍摄影,也偷来一张。











蜿蜒于翠绿竹林中的清幽小径,依然有很多游客。两旁满是与天比高的青竹,形成了一片连绵不断的竹海,在繁茂的竹林里的光和影,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宁静而神秘的感觉。竹林小道古时是天皇和贵族游玩的地方,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寻找灵感的地方,因此沿途还有许多神社和寺庙,所以这些地方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这次携程旅行社送我们一份岚山嵯峨观光小火车的游览票,上次秋季来到岚山错过了小火车赏枫。4个月前我来到岚山就想感受满山五彩缤纷的枫叶世界,今天则同样想入眼遍地樱花海洋。





可惜,我们在岚山站带着兴奋之情坐上网红小火车,但是沿路给人感受有点low。红黄色相间的复古小火车不疾不徐的穿梭在群山之间,山脚下就是保津川,可见小船漂流在湍急的河水之中,船上游客和我们火车上的游客互相挥手致意。






小火车车厢里二位和服装饰的美女吸引了我们眼球。

沿着保津川,目及之处樱花少的可怜,万绿中涌出一丛樱,点缀山间,比枫叶季显得逊色一点。






大约25分钟即到达了终点龟冈站,正好火车又要启动出发了,我们赶紧来到桥下拍下樱花下的小火车。




黄昏之际匆匆游览了天龙寺,这座公元1345年建成的寺庙是日本特别的历史遗迹,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方丈殿玄关入口放置着《达磨图》,里面其他地方也有,图中达摩双眼圆睁,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洞察世间万物,据说这是达摩宗的禅意象征,天龙寺的代表名片。由于已临近闭园,所以还是没能在大方丈殿里走一走,看一看。









枯山水庭院以白砂、青松、绿苔等简洁布置,营造出静谧的空间气氛,展出日式禅韵。那整整齐齐均匀铺开的大面积白砂上的纹路,导游说是僧人每天精心耙出来的。

大方丈殿前曹源池保留着7000年前的原貌,是池泉回游式庭园,没了秋季红叶的点缀,显得不够鲜艳。



天龙寺的垂枝樱,十分具有冲击力,缀满朵朵樱花的枝条从数米高处倾泻而下,犹如流动的樱花瀑布,极其壮观。








沿着大方丈室往北去是一片园林,名为百花苑,除了樱花,牡丹、腊梅和梅花次第开放,还种植着奇特各种各样的花卉植物。园中有曲觞流水之设,小泉潺潺作响,花香浮动。虽然比不得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但是各处设景之妙处,也另有古拙之风。





至此结束了岚山之行,去年12月初来的岚山,这次再来,觉得不如秋天来的美。岚山上的樱花树相对红枫来说少的多,没有成片,且因为樱花的颜色比枫叶淡很多,所以并不出彩。
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去到位于京都祗园的花见小路。祗园是日本歌舞伎文化的起源地,花见小路从江户时代起便是日本有名的风月之地,也是艺妓文化的中心,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我们走在石板路上,街道两侧的房屋多为木质建筑,保留了江户时期的风格,古色古香,韵味悠长,众多茶室错落其中,各种居酒屋门前点亮了红色灯笼。格子窗、竹篱笆与红灯笼在夜色中构成神秘的京都浪漫风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走在街上不时会邂逅发髻华丽、施以浓艳妆容的艺伎,她们踩着木屐匆忙赶路的身影,举手投足间尽显古典韵味,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江户时代的风雅与现代的静谧交织。
这是祗园歌舞练场,门口张贴着艺伎出演的广告,晚间有身着华丽和服的舞伎们的表演,我们虽然无法亲身欣赏表演,却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份热闹。

走过熙熙攘攘的祗园商业街便到了八坂神社,似乎一下子跌进上海节日的城隍庙,人山人海,夜市商贩的呦喝声和游客的嘈杂声交织,热闹非凡。


八坂神社又称祗园神社,始建于平安时代(公元656年)。夜晚,八坂神社的灯笼被点亮,层层叠叠的灯笼将大殿包裹,朱红色的建筑在暖黄色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而神秘的氛围,使得朱红色的建筑更显庄重神圣。灯光照耀下满树樱花显得格外梦幻,与神社的建筑相互映衬,美轮美奂。





八坂神社一侧为圆山公园,这里也是京都的赏樱圣地,其中最有名的那棵淡粉红的枝垂樱。据说从明治时代开始,以“祇园夜樱”名扬天下,树龄长达两百年左右,很是漂亮,可惜在公元1947年枯萎了。现在这棵枝垂樱是由原来那棵枝垂樱的种子种植出来的,距今也有近80年了,花朵如瀑布般垂落。巨大的樱花树下里三层外三层聚集着举着相机、手机的人们,争先恐后一睹樱花树满开时的绝美。



赏樱游客实在太多,显得非常拥挤,周边樱花树下摆满了摊位,直接成了城隍庙小吃一条街,人们在樱花树下喝酒聊天,似乎气氛不如我去年秋季在永观堂欣赏夜枫来的优雅,我们也就匆匆打卡离开了。
D4(2025年4月6日 雨转多云、转晴)——京都
京都的樱花已进入满开期,今天一早我们又开启了探樱之程。尽管天空时而下起毛毛细雨,我们带着思想沿着哲学之道的石板路漫步。哲学之道是一条沿河小道,即琵琶湖疏水渠。它的命名由来是附近京都大学哲学教授每日在此冥想、思索人生哲理而得名,说白了就是人家散步的地方。


小河两旁种满了樱花,因此成为京都有名的赏樱景点之一。只见疏水渠小溪清澈,有鱼儿在自由游畅,小溪两侧布满千年青苔,两岸的樱枝低垂至水面,形成镜像樱花隧道。满开的樱花犹如把我拥抱在道路中央,抬头甚至看不见蓝蓝的天空,只有大片大片粉色的海洋。



蒙蒙春雨邂逅樱花,密密匝匝的粉面樱花团团锦簇,湿漉漉的花瓣,有着朦胧和宁静的氛围。风吹过时,在雨滴的催促下,花瓣簌簌凋落,纷纷扑向沟渠,此时漫天飞舞的花瓣特别绚烂。我在樱花树下驻足,闭上眼,感受清新的风、湿润的雨,心情格外舒缓松弛。





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街道和满开的樱花相辅相成,真的美到让人如痴如醉。当我们睁开眼凝视雨中的樱花,看见的不仅是转瞬即逝的美,更是生命在无常中绽放的坚韧。





离开哲学之道天空就放晴了,驱车来到京都市中心的蹴上倾斜铁道,拐过街角,眼前美景惊我一跳,美到震撼!一大片樱花扑面而来,只见废弃的铁道两侧花树夹到,形成樱花拱门。






蹴上倾斜铁道紧挨琵琶湖,建于明治廿三年(公元1890年),全长582米,高低差36米,曾是世界上最长的倾斜铁道,最初是为辅助琵琶湖疏水工程的运河船运而建,1948年停止运作,如今反而成为热门的赏樱一绝。


近百株樱花树沿着铁道两侧依次排开,花朵竞相绽放,密密麻麻,一眼望去,粉白的樱花无边无际,形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废弃的铁道有着厚重的历史感,旧铁道的咖啡色和粉色樱花相映衬,斑驳锈迹与粉白花瓣的碰撞,这一切带来独特的美感,完成历史与自然的时空循环。






缺点就是人太多了,多到拍到几乎满满都是人那个程度,如果人少点,蹲在铁路中央拍张照就太美了~


我们在铁道上逛逛,慢慢地就走到了南禅寺。南禅寺始于镰仓后期的正应4年(公元1291年),是开山祖师无关普门将位于东山的开基人龟山上皇的离宫改建的禅寺。去年在最美的红叶季我到过南禅寺,红色的枫叶、金黄的银杏洒满南禅寺,我们在南禅寺秋色中流连忘返,最后只得感叹:绝美之境!绝美之景!这次我特意在行程上加上了南禅寺行程。

走进南禅寺的大门,只见南禅寺巍峨矗立的三门前后的樱花正在怒放,不过游客与赏枫季比少很多了,此时更静宜灵秀。








南禅寺的三门是京都三大门之一,樱花季的三门空空如也,让人真切体验到这种纵深视野的空间设计,好似通幽入静的时空之门。



我们随意在樱花下走走,几乎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在大殿廊檐下坐上片刻,或许是坐禅,或许只为晒晒太阳,但是会有一种静心品味的意境,可以感受樱花是南禅寺无常之美的最佳注脚。









漫步到南禅寺内明治时代的建筑“水路阁”,红色炼瓦砌成拱桥没有枫叶烘托,显得单调,但是斑驳的红墙和禅意寺院逐渐融为了一体。





南禅寺境内的天授庵去年枫叶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门就要排队。如今再走进院中,少有人踪。



大书房那宽敞的榻榻米客屋靠近庭院一侧,窗格外延伸的景色有点凌乱,此时让我想念去年秋季那扇窗户外的景色,就像被秋神打翻了颜料盘,红叶、黄叶、绿叶层林尽染,尽展眼前,夺目耀眼,仿佛走进古人水墨画卷里。

池泉回游式庭院依然很精致,木栅门轻掩,青石阶覆着薄苔,泛着冷冽的绿意。庭院里只有零星几棵樱花树,春日的樱花疏疏落落。池塘周围绿植空间,错落有致的奇石堆砌,上面的大树遮阴,显得冷清。





幽静的庭园中有几块苔岛,地面、岩石和树木的基部覆盖着浓密青苔,高低错落,花瓣落在青苔上,给人一种静谧、古朴、和禅意。那个超美的日式水钵,一块很大的不规则的石头,上面布满了青苔,就很有岁月沉淀的感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形成阵阵涟漪,显得特别清新。




此时在方丈庭院榻榻米上坐禅,望着眼前愈发寂寥的枯山水,放空身心,感受悠然幽静的氛围。





旅行社午餐推荐安排在南禅寺顺正书院中的豆腐店,这是日本三大汤豆腐老店之一,而南禅寺的汤豆腐被誉为是汤豆腐料理的发源地。走进饭店,古朴幽雅的日式山水园林让我们惊叹,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很有禅意。





一长条桌子已摆好各种纤细精致的豆腐料理,一大锅小火熬煮的汤豆腐,豆腐滑嫩、汤汁清澈,香气满满。伴着樱花品尝着入口即化的各种豆腐料理,实现“味、色、禅”的三位一体,演绎着舌尖上的禅意修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店家包裹餐具的纸,展开后净是一个个日本历史小故事。食物本身很清淡,但是在最简单的食物里投入了匠人之心,这种充满文化底蕴和仪式感的用餐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用餐。


下午去到了清水寺,这是来京都的游客必打卡的地方,原来担心樱花季加上周末,会使清水寺水泄不通,但是实际是游客必枫叶季少多了。







清水寺创建于公元798年,现在的建筑是公元1633年重建的,是日本最有名最古老寺院之一。清水寺的建筑酷似中国唐朝时期的风格,是日本平安时代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已被列为日本国宝建筑。




从仁王门进入清水寺,清水寺的本堂由众多粗大的圆木支撑,几乎悬空地倚建在山坡上。在高台上可以远望京都城市。











从建在悬崖边的本堂搭建延伸而出的清水大舞台最闻名于世。此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清水寺,朱红梁柱的舞台式建筑与山樱、枝垂樱的粉白在春阳下共舞,依然构成京都樱花季最具象征性的视觉符号。







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本堂下面著名的音羽瀑布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长寿、健康、智慧,据说清泉有着神奇的力量。我来清水寺已有3次,都应排队人太多时间来不及而放弃,今天感觉人相对来到少,我也就静静排队虔诚祈祷,喝上一口泉水预防疾病和灾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