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教育局长免职后签发百封调令的背后
(2009-09-16 13:16:50)
标签:
调令教育局长教师待遇冯云生武安杂谈 |
8月19日,武安市教育局进行了人事变动。当晚8时许,市委副书记郝文明等人宣布,该市交通局原局长祁有山接任已在教育局局长职位上待了12年的冯云生。然而,多名知情人士证实,冯云生在离任后,并没有选择静静地离开,而是利用手中已不存在的权力,签署了大批调令,将数百名农村教师调入城市(人民网9月16日转引中国青年报消息)。
此消息最初是以《最牛教育局长惊现武安,退居二线前一天一夜签署调令150多》的帖子在各大论坛上传播的,后来广东的《新快报》9月3日进行了报道,但武安教育局相关人员对此予以否认。在这种情况下,网上的帖子日益增多,但同时许多帖子又遭到了删帖的命运。而据中青报的采访,此事的情况基本属实,但相关各方对此仍讳莫如深。
笔者以为,武安事件表面上看虽然是违反程序的问题,但实质上反映的却应该是基层教育届普遍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现在,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是局长已离职本不具有调动人事的权力,二是其背后是否存在着权钱交易。而笔者则认为,我们似乎不应该只就事论事地将目光锁定在钱要交易这个问题上,而更应反思武安事件的深层原因。
首先,武安事件暴露了城乡教育的严重不平衡。这方面不仅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更是城乡教师待遇的严重颠倒。按正常的理论,越是艰苦的地方待遇应该越高,但我国的教育现状却恰恰相反,越是艰苦的农村地区、山区,教师的待遇越低,越是城市教师的待遇越好。这种收入分配体制的严重颠倒就造成了师资的逆向流动,城市的老师越来越多,而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师资越来越薄弱。这就是那些老师花大力气硬往城里调动的根本原因。我想,如果农村地区的教师待遇能够真正得到提高,不是和城市持平,而是远远高于城市,是城市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么这种现象会得到根本扼制的。
其次,武安事件反映了教师合理流动制度的严重异化。人员流动(调动)应该有一种严格的科学的制度,事实上我国的人员流动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与规范,还停留在个别人操控的状态。具体到教育行业来说,教师的合理流动是由教育局说了算,更直接点说是由局长等几个人说了算。如报道中有人指出的那样,武安的教师调动从未经局务会讨论过,事实上即使经局务会讨论又能怎样呢?圈子依然还很小。这种人员流动状态下,你想要调动只有搬门子走关系,否则你寸步难行。人员流动制度的这种异化也是导致武安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的人员流动制度科学合理公正公平公开,教师们能够从正常的途径寻求调动,那么还会出现武安这样的事件吗?肯定不会。
因此,我以为武安事件表面上看虽然是卸任局长违反程序乱签调令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却是我国教育上及人事上的深层矛盾问题。当然,武安事件是发生了,相关部门有必要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认真的调查,有必要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合法的处分,但我们却不应该仅仅止于几个个体的受处,而应该从武安事件中吸取教训,改变我国城乡教师待遇严重颠倒的现状,完善我国人员的调动制度,可以通过考试等方法使教师的流动要求更趋公开公正。否则,只是头疼医头,那么武安事件解决了,未必不会出现另一个地方。
新闻链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1006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