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山村坚守23年,教育部门干什么去了?
(2009-08-24 18:02:04)
标签:
教育部门山村淋巴肿瘤徐云玲杂谈 |
关于代课教师,笔者记得很清楚,还是在2006年,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就宣布,将在短期内清退全国所有的代课教师。他的那一番言论在当时就招致了舆论的一致批驳,被指为“过河拆桥”。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三年多时间,不知道他说的清退进行得究竟怎么样。好在他早已另外高就了,代课教师到底怎样和他也没什么关系了。
中新网8月24日有一条消息,题目是《代课女教师坚守山村23年 用7年工资盖教室》,再一次将一个坚韧、朴实的代课教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这个代课教师的名字就叫徐云玲,她在大山深处巴掌大的学校一“代”就是23年。因为她的坚守,山村没有一个孩子失学。
1983年,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学,马谷田镇在境内设立了8个教学点。为保证教学质量,镇里还委派公办教师到教学点任教。孙庄小学马庄教学点,就是其中之一。此后3年,先后有6位教师到此任教。但这里的清苦、孤独,让每个教师坚持不到一个学期就申请调离。1986年春节过后,该开学了,可马庄教学点的门却锁着。眼看着10多名山里娃要失学,家长们急了,当过两年扫盲教师、十分喜爱教学工作的徐云玲主动向村支部“请缨”:“只要乡亲们信得过俺,俺愿意教娃们念书。”就这样,徐云玲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这一代就是23年。后来,茅草教室不能遮风避雨,徐云玲和丈夫上山采石,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回;拿出全部代课工资买来水泥、木料,耗时3个月,硬是盖起了3间石头教室。但她一家仍住在几十年前盖的土坯房中。2000年冬,徐云玲丈夫孙荣合患上了淋巴肿瘤,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徐云玲既要伺候丈夫又要上课,常常忙到深夜。最困难的时候,徐云玲也没有伸手向任何人、任何部门要过一分钱。当初她的月工资只有32元,1994年涨到47元,到2004年增加到100元。因为一年有两个月的假期,她只能领10个月的工资,而教学点的办公用品费用,也基本上都是从她的工资里支出。
23年来,正是由于徐云玲的坚守,山里的孩子没有一个失学的。而她和她的家人却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徐云玲的事迹被披露后,感动了许多人,的确,只要是有一点同情心的人,哪个能不受感动呢?但是,感动之余,我们还是不禁要问:代课教师坚守深山23年,我们的教育部门究竟干什么去了呢?
教育部曾在2006年就打算清退代课教师,理由是这些代课教师素质不高,而且现在的教师数量已经够用了,这些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却完全忽视了这些代课教师为中国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不错,他们的素质或许是不高,但为什么你不派素质的教师来深山认教呢?一方面是城市的学校教师冗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无师来教。这是谁的责任呢?难道教育部门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吗?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许多象徐云玲老师这样的代课教师,他们坚守在生活工作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但却得不到起码的教师待遇,每月只能挣几十元、一百多元的所谓工资,这和城市教师每月几千元的收入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守,山里的孩子们才得以完成学业。
难道我们的教育部门对此毫不知情吗?还是对此漠不关心?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本应该将所有地方的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本应该将所有老师的情况放在心上,然而,徐云玲老师坚守深山23年的事情再一次催毁了我们对有些地方教育部门的最起码信心。代课教师的问题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教育部门应该是相当清楚才是,但这么多年了却解决不好。对此,我们只能无言,我们只能期待,尽管这种期待或许遥遥无期。
新闻链接:
http://news.china.com/zh_cn/social/1007/20090824/15612194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