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是等价的

(2016-11-27 17:52:12)
分类: 股市漫步

    股市晃晃悠悠地爬到股灾以来的最高阶段,震荡也越来越厉害。一位青年朋友心里有点发悚,遂问:“你看看,为了安全起见,我是把本金取出来好呢,还是把赢利部分落袋为好?”

    类似于这种想法的朋友还真不少。

    “你把所谓的本金钱取出,留下股票钱,或者把赢利钱拿走,剩下本金钱,这样股市里面的钱就安全了?”我说,“其实,钱永远是等价的,其本质属性和价值与来源或在哪里无关。盘里盘外的钱还不都一样是你自己的钱吗?你之所以觉得不一样,是你把它们放到了自己不同的‘心理账户’造成的,是一种错觉。我说啊,这是你‘心里有鬼’喔!哈哈!”
    “这样啊?”朋友有点纳闷。
    于是乎,我翻出自己两篇旧文《所有的资产都是本金》(2015-10-29)、《闲侃“心理账户”》(2013-03-01)给他参阅:

所有的资产都是本金

    老朋友Y,这次股灾大盘跌至3000点那会儿,差不多还有一倍赢利,他遂撤出一半资金(投入的本金),长吁一口气,安心踏实下来。

    “要是你不动的话,现在赢利还要多呢!”今天,我们说他。

    “保住本金要紧!巴菲特告诫的!”老朋友Y一脸严肃地说。

    本金部分的钱与赢利部分的钱莫非是两种不同的钱?保住本金非得取出投入的钱才行?以后只用赢利部分的钱鼓捣鼓捣?

    人们常常会把钱放在自己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比如,对待工作上挣来的钱特别爱惜,而把赌博赢来的钱则不当钱似的,乱花一气。这也就是为什么赌棍最终都会变成穷光蛋的原因。现在,朋友Y显然把股市里的钱分成“本金”与“赢金”,前者好比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及奖金,须要落袋取出,生怕跌得没了;而后者则像赌来的钱,觉得是额外所得,留在股市里,赢亏都能坦然面对。难道它们是不一样的钱吗?巴菲特什么时候采用过这么个办法来保住本金的?我的妈呀!

    其实,钱是等价的,其本质属性和价值与来源无关,辛辛苦苦挣来的、生意场上赚来的、低头哈腰讨来的、人家支援送来的、前辈遗留下来的、家里节省下来的、贷款融资借来的、手气不错赌来的……统统都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一视同仁才是。不然的话,你为保住本金而撤资,也就一定不会努力增加投入,这样下去势必就会影响复利增长,结果浪费时间,造成投资收益减少。是不是?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把钱分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其实是一种错觉(参见本人小文《闲侃“心理账户”》)

    “那么如何对待做股票的钱呢?”朋友问。

    “因为账户里所有的资产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应把它们全部当作为本金;又因为股市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任何时点都是本金起始点。”我说,“只有这样看待,我们才会重视和认真对待每一分钱和每一笔投资。”


闲侃“心理账户”

    这次过年,我和老婆与两位老朋友相会拉家常,聊天话题转到炒股。

    他们都是老股民,听说业绩都很好,但方法看似不同。一个这样操作:限定投入本金数,超出的部分(即赚到的钱)或早或晚取出来。他说,这样做,稳妥。另一个如此做法:计划投入本金数(即初始资金和后来十多年里增加过的一次资金),盈利到一定数额,拿回本金,余下的继续滚动。她说,捞回了本金,心里踏实。

    他们大谈各自经验,我老婆听着,头像“鸡啄米”,连连点头称赞!

    “听到了吧?这才叫炒股啊!”老婆转过脸,教训我,“哪有像你这种做法的?赚了,不拿出来;本金加进去,也不捞出来。你要么赚的给我,要么本金还我,总得给我一样呀!现在倒好,你只进不出的,我摸不着,看不到,连屁响声都听不到一个!即便这钱扔到河里也可听到‘噗通’一声响呢!你这不是在白起劲吗?”

    两位老朋友也一起热情地教导我。我呢,眼朝地看,彻底闷掉!哈哈!

    哈哈!炒股方法,各人不一,谁优谁劣在此不作讨论。

    有趣的是,通过这两位老朋友的事例,可以看到,钱会被人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例如,在人们的心里,对于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感觉是不一样的,重视辛苦钱,而轻视意外钱,于是便把它们分别放入不同的心理帐户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赌徒最终身无分文的原因。很多赌徒把赌来的钱不当钱,随意挥霍;而把押注的钱当命钱,一旦输掉,心疼不已,急欲翻本,结果越赌越输,越输越大赌,最终输得精光。

    再来看看那两位老朋友的炒股方式,一个是本金不动,另一个是本金取出,看似方法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都重视本金的钱,害怕失去;而轻视赚到的钱,觉得那是额外所获。对于第一个老朋友,你既然长期能够赚到,何不增加一点本金呢?为什么要取走赚到的钱呢?难道赚到的钱与作为本金的钱是两样的?对于第二个老朋友,你捞回了本金之后,依然还在长期赚钱,那为何不再增加一点投入呢?难道增资的钱与在里面滚动的钱是不一样的?当然,他们这样做,都挺开心!多赚少赚是各自的事。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只要与钱财有关的地方,就有“心理账户”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认识到心理帐户的存在,很有益处,可以避免或减少非理性的行为,因为明白了钱是等价的,就能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做出一致决策。

    关于心理账户的现象,举不胜举!下面随便举一些:

    1、越来越多的人刷卡消费大于现金消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手机“淘宝”,这是因为没有触摸到钱币,感觉不到钱的“分量”。

    2、一次性奖励某个人,不如分几次给予,更能让他高兴。

    3、相同的一件服装,某人在甲店看到的价格是100元,当他得知在稍远的乙店只需50元时,他立马会到乙店去买。但他要买一台5000元或上万元的家电,则不愿为了少支出50元而去另外稍远的店买了。

    4、大多数人都会对沉没成本耿耿于怀,难以释怀或懊恼痛心。

    5、有的人买股票,听信别人,“嗖”地一下重手买入,而为买一件衣服,则会不惜时间和精力,逛遍大街小巷,货比多家,才买。

    6、许多企业老板,对于生产和经营上的各种损失、浪费,不去努力避免和改善,却对一顿饭斤斤计较!

    7、有的老板凭感觉,拍脑袋,巨资投建项目,而对装修一套新房,则煞费苦心,认真心细!

    8、记得有一次,我跟我老板晚上抵达北京,为了找一家价廉物美的宾馆入住一夜,我们打的跑了许多路和地方,到了下半夜还没落定。

    “打的费都已经超过三星级或四星级宾馆的房价了呀,还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我说,“就近找一家入住得了!”

    “这可不能这么说的!”老板严肃地说,“这是两码事!”

    两码事?真不知道这是什么个两码事?!我眼睛眨巴眨巴地朝上翻!

    ……

    等等、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