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习惯于“做确定性事情”,倘若想做某件事情,非要觉得有确定性了,才会去做。即便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也要先在脑子里构想出一个确定性的状况,然后才能去做。大多数人的思维活动就这么围绕着寻找“确定性”而进行的。沿着这种思维习惯,做股票也就自然而然地习惯于预测或猜想,不然就无从着手了。就股市而言,网上浏览量最大的博客或文章几乎都是讲预测之类内容的,非常符合人的这一秉性爱好。
周围很多朋友做股票,也都深受这种习惯思维的驱使,即根据历史及当前形势或听信媒体,先作预测,比如,判别牛市或熊市,预测涨跌,然后寻找买卖时点。但长期下来,他们感到这么做,时常把握不准,操作出错。可他们却都以为是自己的水平不够,能力欠缺,于是毅然继续沿袭这个思路,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与探索,企图提高预测的准确度。
前几天,我与其中一位朋友就此进行了一点交流。我说:“股市是不可预测的,比如,牛熊只有当它走出来才能知道。”
这朋友说:“是的,牛熊都是事后才可确知的,之前只能是预判,甚至可说是瞎猜。但问题是,事后已成事实,即使再正确,又有什么用呢?对操作也无济于事,毫无意义。而股票投机或投资炒得就是预期或朦胧。”(注:其实,预测与预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而预期是对未来情况的估计,预先期待。前者含有“确定性”意思,而后者始终是“不确定性”的。)
以预测做股票似乎陷入了无解的困局:要买卖,须预测,而预测又不一定会准。
怎么办?尽管这样,也还是须要预测!因为预测就好比是预期,而投资或投机不就是炒预期吗?所以,哪怕是猜测也好,只要猜准的概率高于猜错的就行,否则就无法操作了。
我说:“那么是否跳出这种方法的体系,换个角度来对待呢?比如,用以估值为基础的方法来对待买卖……”
“那更不靠谱了!比如,2007年疯牛时,大盘平均市盈率是60倍,后来到了‘鸦片底’,居然降到了9倍了啊!什么估值都被打得稀巴烂!估值能顶什么用?”朋友忙说,“而我的方法不管怎么样,总还可说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确定性的投资或投机吧?’”
好一个“寻找相对确定性”。那我们就不妨简单地来辨析一下,看看这样是不是可以寻找到确定性。
一、从概率上看
这种方法要求测准率大于测不准率。我们知道概率论中最核心、最深刻的原理是:出现在正确方向上的频率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出现在正确方向上的幅度有多大。这也就是说,预测不仅要测准方向(是涨还是跌,是牛市还是熊市),更要测准幅度(上涨高度和下跌深度,牛市及熊市的级别),不然买卖就很容易造成负效应。你想,即使单单预测一项简单的方向,测准率也只不过大约50%而已,更何况还要预测另一项难度极大的幅度,这样同时要把方向和幅度这两项都测准,谈何容易?这是个容易做得到的大概率事件吗?
二、从实际上看
从周围实际情况看,几乎没有一个靠预测做出好业绩的。再纵观古今中外股市,好像运用预测方法而长期取得显著成效的事例不多见吧?这些实际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股市的本质属性及逻辑极其简单,就像隔层薄纸,一捅即破,立即可知,然而真正能够穿过而幡然醒悟的人少之又少!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巴菲特的一段话:“我只能告诉你早在50年前(注:距今已经80年)格雷厄姆与多德写出《证券分析》一书时价值投资策略就公之于众了,但我实践价值投资长达35年间,却从没有发现任何大众转向价值投资的趋势。似乎人类有某种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顽固本性。船舶永远环绕地球航行,但相信地球平面理论的人们却仍然非常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