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绍兴齐贤羊山石佛禅寺住持释理证大和尚
释理证大和尚是浙江绍兴齐贤羊山石佛禅寺住持,佛门高人。“释理证”是他的法名,显然与佛教密切有关。我猜其含义有:
释——作为佛祖释迦牟尼信徒,释疑解惑,光扬佛学。
理——体现只在佛教中才有的“三法印”的义理。这三法印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三思而后行,来印证,无实无虚,换位思考,从而化解烦恼。
证——指个人的修证,包括戒律、禅定、智慧三者。
我不信佛,也不信其他宗教,但与释理证是好朋友。石佛禅寺离我这不远,我经常带领信佛朋友去那拜见释理证大和尚,聆听他指点迷津,其中有的成了他皈依弟子。释理证功底深厚,气宇轩昂,胸怀宽广,博古通今,学识渊博,诗文字画非常优异,经文释疑通俗易懂,解惑很得要领,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我是佛教门外汉,肯定理解不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内涵,即使经常聆听释理证大和尚谈说,也只知一点皮毛而已。我试着站在佛教人士的角度来看佛教,觉得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一门学科和方法,也可叫做佛学;佛法就是让凡夫之人通过学习佛教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佛教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智慧和慈悲。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就是关于智慧与慈悲的学说。而寺院是围绕着这两个核心来讲解和传授佛学的地方,这样,寺院也就好比学校,住持大和尚或方丈就相当于校长。
从上述佛教的定义分类及基本内容出发,不难理解佛门之人这么认识佛教:佛教不是信仰、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唯心主义、不是宗教,尽管佛教与这些都有相似之处;佛教更不是迷信;学佛就是要学智慧和慈悲,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一、关于佛教的智慧,想必大家都有所领悟与认知。每天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朋友发表的佛理分享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真正显示佛教大智慧的是“大空性”,这个理念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的同时又都是空性,这也是佛教“轮回”的思维基础。佛的智慧是让每位众生都能从轮回中解脱。
我们还可引用六祖惠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佛教的智慧,这首四句偈本身也极具智慧: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二、关于佛教的慈悲,大家也一样有所认识和体会。对于世俗方面的慈悲,比如,出于慈悲之心,行善施好,解救别人的危难与痛苦,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都比较直观,很好理解,在此不必再论。
这里着重要提一下的是超世俗的慈悲,这是更伟大的慈悲心,它是要让所有众生懂得轮回的真相并寻求解脱的方法,这是佛的慈悲最伟大之处。帮助别人,解人之难,救人一命,这些都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而已,却解决不了永世的问题。怎么办?只有让众生明了生死的真相,引导他们学佛修行,才能彻底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度。这种慈悲可称作“大悲”。而践行大悲不是强迫行为,正如佛陀所说:“告诉你们解脱的方法,要不要解脱,全由你们自己决定。”这就是说,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不是由佛陀来安排的。由此可见,大悲尽现佛教的自由、宽容、平等、和平等意义。
智慧与慈悲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学佛需要把这两个方面合并同修。
若要最最简单地说出佛教的真谛,恐怕就两个字:“智”与“悲”。
由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可见,佛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个体系中,没有至高无上的救世主、神明什么的,人人都可成佛;即便是刽子手,只要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2013年,据《日内瓦论坛报》报导,国际联合宗教会(ICARUS)票选佛教获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奖。此奖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位宗教领袖参加投票,其中很多宗教领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宗教,而是把自己手中神圣一票投给了佛教,虽然佛教徒只占ICARUS会员的极少数,但得票数却最高。获奖主要理由是,纵观宗教发展历史,佛教是唯一没有因为信教问题而发生过战争和杀戮的,这反映了佛教比其他宗教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佛教界拒绝接受这个奖项,缅甸佛教领袖翰达比丘(Bhante
Ghurata Hanta)道出其原委:“我们感谢佛教被肯定,但此奖是属于全人类,因每人皆有佛性。”
哈哈!足见佛教的智慧与慈悲了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