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侃“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问题
(2014-05-21 22:19:40)
昨天,一位青年朋友来电问:“听说,有人为香港某家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在大陆搞‘艺术品份额化交易’项目,大赚特赚,你怎么看这玩意儿?”
我滴妈呀!这个东西2011年之前大陆好多地方就热闹过一阵,后来乱象丛生,弄得完全失控。为了维护社会和金融稳定,2011年11月,国务院紧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规定不得将任何艺术品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最终叫停了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至今仍未开禁。
“关于那个香港交易所在大陆的营业机构以及这个‘艺术品份额化交易’项目,在大陆哪个地方有注册登记或允许经营这种交易的?”我问。
“那肯定是没有的。”朋友答。
那这岂不是通过互联网走私了?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在大陆从事这种项目的合法性和政策风险性等方面的问题,只聊这种交易的机理是否合理的问题。
我国地广人众,历史悠久,各种艺术品资源蕴藏丰富,目前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艺术品除了具有收藏价值以外,投资价值日益凸显。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变成了投资品,有人便企图把它们证券化从而发售出去交易,从中牟利。“份额化交易”就是一种方法,它把某件艺术品按照专家评估的价格均等分成若干份,比如,听说,香港某家交易所就把一件估值1亿元的稀珍艺术品分割为1亿份,每份1元,然后像股票那样发售出去进行交易。这样一来,由于门槛低,普通人都可参与。那么这种方法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下面随便讲几点:
一、艺术品份额化冒充资产证券化。我们知道,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股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艺术品份额化是将艺术品的“财产权益”等额拆分,然后把这些“分拆权益”发售给投资者,所以投资者购买的只是被分拆的权益,而非实物艺术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貌似证券交易,但并不具有证券的本质特征。由于这一先天性缺陷,“艺术品股票”交易必定会产生许多不可调和的现象与问题,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当时好多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所搞得乱七八糟,一地鸡毛,不可收拾。
二、发售者与投资者的关系不对等。艺术品份额发售者与投资者之间是买卖关系,份额售完,买卖结束,发售者对艺术品既无权利,也无责任与义务,同时把风险转移给了投资者。从这点也可看出,艺术品份额化只是貌似证券化的交易行为,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三、交易方式注定了只能趋于投机。现在,艺术品的初始价格是由专家评估而定的,然后分额上市;没有做空机制,只能做多才可赚钱。这样的话,专家定出的是代表当今的合理价格,而任何高于这个价格的意味着都是未来的增值价格。现在倒好,因为只能做多,所以上市后价格势必推高,意味着透支未来,当下便形成了泡沫。份额拆得越多越细,门槛就越低,普通参与者就越多,而由于他们根本就没能力也压根儿没想去收购整个艺术品,所以这种交易只会诱惑与鼓动他们参与投机,这无疑会给真正想最终收购艺术品的投资者造成障碍及麻烦,增加投资风险。由此可知,艺术品投资不宜大众化,更不宜采用这种大众化“证券交易”方法。
四、缺乏抑制投机的机制。既然艺术品投资实行“证券化”交易,那“艺术品股票”就应该像股市那样运作,也应该有“破发”、“破净”、“做空”、等等,最终让市场来裁定其价值何许。你专家制定的艺术品的初始价格就一定是合理的吗?听说,艺术品鉴定不准及价格偏差过大就发生过多起。投资者有权质疑,并可通过做空来表达。股票可以跌破发行价和跌破净资产价,国债可以跌破面值,“艺术品股票”为什么不可以?投机只能靠投机来抑制或消灭嘛,你现在没有套利机制,那只会让参与者都趋于投机了。
五、重交易行为,轻投资本质。我们知道,艺术品投资具有高风险性,投资者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是投资艺术品的先决条件。艺术品金融化涉及诸多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程序复杂的行当。现在倒好,只重视“艺术品股票”的买卖,让多数人只顾博傻,而全然不管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到底怎样。这有利于投资吗?
六、从艺术品鉴定到最终收购,监管难度很大,制度与机制缺失严重,远远不够完善,问题大大滴多呢。不可简单地以为,在香港合法的东西,到大陆就可推行,比如,传销在许多国家或地区是合法的,但在中国大陆则是非法的。
“说不定哪天,鉴定专家喝醉酒,晕乎乎的,拿到一坨风干了的粪便,鉴定说:‘呵!这可是乾隆皇帝年轻力壮时的粪便啊!当时已由宫廷御医‘闻、尝、看’认真细致地查验过。乾隆浑身充满艺术细胞,这可是个稀世珍宝啊!价值上亿!’于是乎,份额化交易有了这件宝物标的。哈哈!”我最后开玩笑地说。
“这几天,有人想拉我去搞这种项目呢,看来不可去玩!”朋友斩钉截铁地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