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轲刺秦失败是因活糙还是人衰?

(2009-09-24 19:36:13)
标签:

荆轲

刺秦

失败

文化

    千百年来,荆轲刺秦已经成了反抗强暴的象征,荆轲本人也被视为了英雄。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他剑术太差,如陶渊明,有人认为是秦国气数未尽受天佑护。真实的原因到底如何呢?

 

    赢政意图统一天下,派大将王翦出漳、邺,李信出云中、太原,攻打齐、楚、晋,同时兵锋又直指北方的赵国。唇亡齿寒,赵国一旦被破,更为弱小的燕国势必在劫难逃。在此情势下,燕国太子姬丹欲要擒贼先擒王,派人刺杀嬴政,以期秦国内乱,天下形势由此改观。

    太子丹先与他的老师、太子太傅鞠武商量此事,在鞠武的推荐下,他找到了田光。然而田光已经老迈,自知不堪刺秦重任,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在与荆轲的第一次见面时,太子丹便合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他想让荆轲入秦,乘机劫持赢政,让赢政归还侵占的诸国领土,从而回复到天下各国共存的局面,如果无法劫持赢政,则转而刺杀之,赢政一死,秦国必乱,秦自身难保,则诸国还可由此攻秦,永除后患。

    对于太子丹的计划,荆轲听罢陷入了沉默,并推辞了。最终在太子丹的请求下,才答应下来。太子丹于是向荆轲献上了美女车服,供其享受。

    过了很久,荆轲似乎沉湎于这样的享受中而没有了入秦之意,又逢王翦已经破赵,兵临燕国边境,太子丹便坐不住了,去找荆轲。在这次见面中,荆轲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他入秦之后怎样才能让赢政接见他,从而有机会动手。荆轲自己给出的办法是:秦将樊於期逃到了燕国,赢政深恨他,出重金悬赏其人头,如果自己能提着樊於期的脑袋入秦,赢政一高兴,或许就会接见自己。——樊於期危困之时投奔燕国,太子丹不忍心下杀手,否决了荆轲的意见。荆轲私下去找樊於期,说动他自杀,于是入秦的“见面礼”解决了。

    太子丹搜求天下利器,为荆轲配备了一把淬有巨毒的匕首,又派国中勇士秦舞阳做他的副手。然而荆轲还是没有出发的意思,他在等一个人来和他一起入秦。在荆轲的等待中,太子丹实在坐不住了,怀疑荆轲是否已经后悔,于是便刺激他说,要派秦舞阳先行入秦,荆轲不堪此辱,立即负气而行。

    到了秦廷之上,荆轲寻机行事,左手抓住赢政的袖子,右手拿匕首刺向他。匕首还未近身,赢政惊觉,跳了起来,扯断了长袖,在大殿之上四处乱逃。最终赢政拔出了长剑,砍断荆轲的左腿,众人蜂拥而上,砍杀了荆轲。

 

    千百年来,荆轲刺秦已经成了反抗强暴的象征,荆轲本人也被视为了英雄。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历来说法不一:

    在被砍短大腿、自知刺秦无望之时,荆轲说了一段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是荆轲死前的总结,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想生擒赢政,让其归还侵占的诸国领土,立下不再出兵的誓约,故而才让赢政走脱,如果他当时一剑穿心,则肯定已经刺杀成功了

    东晋的陶渊明不认可荆轲的上述自辩,他在《咏荆轲》一诗中,一方面赞扬了荆轲的英雄气概,一方面又指出了荆轲失败的原因,“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在陶渊明看来,刺秦失败的原因,不是太子丹的战术错误,而是荆轲本人的剑术太差,斗不过赢政。

    在我看来,荆轲即使不是徒有虚名,也是不堪重任,太子丹选择荆轲,是情急之下用错了人。这样说并非刻意立新,而是有事实为证:

    荆轲曾经在榆次一带浪游,和一个叫盖聂的人论剑,两人意见有分歧,盖聂对荆轲怒目而视,荆轲便逃走了。后来有人劝盖聂再去找荆轲,盖聂说不必了,上次论剑时他已经被我目光所震慑,现在肯定已经离开榆次了。结果去找荆轲的人发现,他确实早就跑了。

    又一次在邯郸,荆轲与鲁句践狭路相逢,互相争路。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便“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从这两则记载来看,荆轲缺乏一个行刺者必需的面对强者之时的沉稳的心理素质,他两次的逃走,已经表明他色厉内荏,没有勇者无惧的品格。

    荆轲因为等待一个远方的朋友一起入秦,迟迟没有动身,而遭到了太子丹怀疑,在太子丹几句言辞刺激下,他便仓促出行。——由此来看,他易为外物所动,使气弄性,缺乏一个行刺者必需的沉潜自守、不为外物所动的修为。

   

    色厉内荏、行事粗率,这些内在性格上或者说专业技能上的缺陷,才是荆轲刺秦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不是一个做刺客的材料,更仿佛是个剑术的业余爱好者、玩票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