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未毕业的华罗庚,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就成长为享受誉国内外的数学家,除了天赋和刻苦之外,他的成长史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华罗庚的父亲是学徒出身,经过多年的努力,由“打工仔”而自主创业,拥有了三家规模不等的店铺,还一度担任了常州市金坛县的商业丝会董事。后来一场大火将他最大的一家店铺化为灰烬,接着中等规模的那间店铺也倒闭了。等到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时,华家已经如当年的鲁迅家一样,由小康而陷入困顿了,只剩下最小规模的那间棉花店。
在就读小学时,因为调皮,华罗庚成绩很差,未能顺利毕业,只拿到了一张修业证书。1922年,华罗庚进入金坛初级中学,一开始表现平平,直到第二年才渐露头角。到了初三时,他已经开始自己简化数学教材中各类习题的解法了,同时他的国文成绩也很优秀,尤其对古典诗歌颇感兴趣。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考进了黄炎培在上海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商科(类似今天的中专职校)。在此期间,他曾获得上海市珠算比赛第一名。
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日趋恶化,未能读完商科的华罗庚辍学了,回家帮助父亲站柜台做帮手。16岁时,他与县里一位吴姓女子结婚,婚后第二年有了一个女儿。在经商之时,华罗庚依然钻研数学,甚至经常因耽误生意而遭到父亲训责。
18岁时,很赏识华罗庚的他的中学老师王维克从巴黎大学留学归来,担任金坛中学校长,聘请华罗庚担任学校会计。这位王维克也值得一说,他以中学老师而负笈法国,曾受教于居里夫人,回国后也未谋求留在大城市,而是甘为县城中学的校长;虽然是学理科的,但他又翻译了但丁的《神曲》和印度史诗《沙恭达罗》,是这两本书的第一位中文译者。
没过多久,王维克准备提拔华罗庚为补习班数学教员,但不幸却在此时接踵而来,先是他母亲因子宫癌去世,继而他自己也患上伤寒,卧床半年,最终落下残疾,走路时要先左腿画个圈子右腿才能跟上。然而也就是在这年,上海的《科学》杂志以读者来信(不是正式论文)的方式,发表了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这篇文章后来被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了,他向名不见经传的华罗庚发出了邀请。1931年8月,21岁的华罗庚来到了清华大学,由中学会计而破格成为著名高校的助理员。当时清华大学算学系的名人包括郑桐荪(陈省身岳父)、孙光远、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等,华罗庚的同事则有正规在读的研究生陈省身。
接下来的三年,华罗庚埋头苦读,尔后自1934年开始,集中爆发,每年都有六七篇高质量论文问世,大多发表在国外刊物上,如德国权威专业期刊《数学年刊》。由此,华罗庚声名日隆,跻身国内一流数学家行列,而当时他也才只有二十五六岁。
华罗庚之所以能成功,固然离不开他个人的天赋与执著,比如他为了谋生而站柜台之时依然钻研数学,也离不开他的较真劲儿,比如苏家驹发表《代数的五次方程之解法》,行家一看都知道有问题,但却没有人著文指明,而华罗庚就能认真琢磨,提出科学的反驳。同时,在华罗庚的成长史中,也还有更多值得今日教育界反思学习的东西——
华罗庚就读和就职的金坛初中,前任校长韩大受出版过多部著作,其中的《训诂学概论》,至今仍是专业研究极为重要的参阅书目。华罗庚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留学巴黎大学,受教于居里夫人,回国后仍能甘当一个普通中学的教员,而不是以“海归”自居,以受教于世界名人自炫,汲汲于求名求利。这些师长们的学问人品,是对年轻华罗庚最重要的精神滋养。反观今日教育界,哪个中学请得起、留得住“海归”?哪个教育者出国镀金后还能安心施教于原本清贫的县城中学的校园讲台?
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其时已经是国内久负盛名的数学家,在读到无名之辈华罗庚的论文后,多方打探其地址,向其发出邀请,不拘一格提升其为堂堂名校的助理员。这种不遗余力奖掖后辈、不论出身栽培人才的精神,试问今日为人师者、为领导者,几人敢拍胸脯说自己也有?前不久,一个对文字学有天赋的社会青年,被复旦大学破格招为博士生,却因为他是三轮车夫出身而受嘲弄质疑。不禁要问:对于华罗庚式的青年人才,我们是否太过刻薄,缺乏给其舞台以施展才华的一份宽容护爱之心?
华罗庚在晚年回忆清华助理员经历时说:“每当我寒暑假回家乡探亲时,熊庆来先生总是依依不舍,他生怕我嫌钱少不肯再回来了。”熊庆来惜才爱才的师道热肠,今日教育者几人堪与匹比?
1924年1月17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发表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让我们重温其中或许早被蒙尘遗忘的两句话:
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本文参阅了王元《华罗庚》、蔡天新《两位同时代的数学大师》等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