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和《比大小》有区别吗?

标签:
比大小比多少小学数学反思教育教学 |
分类: 反思与建议 |
http://s2/mw690/001M8EgTty6DZsSO6EV11&690
今天带着孩子们学习课本第17页《比大小》,让我们来比较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
2、
3、
下面和我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吧!
一、比较内容、知识点的异同。
1、对主题图的比较。
前者为新知学习提供了的内容和素材丰富,而后者相对更简明。
前者从素材上看,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如数量同样多的,除了兔子的数量和砖块的数量同样多都是4,还有木头、凳子、胡萝卜的数量都是4。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比较的素材就很丰富了,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同样多”的理解,并且在后面能较好运用“同样多”的数学语言描述事物数量的多少关系。在前面学到的这些知识就成为了学习后者的重要基础了。
2、对知识点的比较。
前者学习用“同样多”、“( )多”、“()少”的数量关系和语言表达,这是后一节课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后一节课重学习会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事物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由此从具体迈向了抽象,从对具体事物多少的比较进入到对数字符号的大小比较。如小猴的数量用3表示、桃子的数量用3表示,要表示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就用等号连接,这样写“3=3”。因此,在主题图上也无需那么多素材了,反而,简明扼要就更利于对新知的学习。
二、思考前后衔接。
1、后者用到了前者的哪些知识和方法。
对主题图的观察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遵循有序的原则,由于在17页主题图中,水果的摆放是无序的,从而很自然地成为了这节课的重要切入点——“怎样摆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和谁同样多、谁多、谁少?”这里就要用到前面第7页所学到的知识了——一一对应。只有将比较的对象一个对一个地摆,才能让我们一眼看出两者之间的多少关系。
2、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什么。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如果处处都用文字表述,那么,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符号化。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起来——“数学家可聪明了,发明了数学符号,只用三个符号就能表示‘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这14个字。”学生很好奇、也很急于想知道,就此,让知道的同学来进行说明,教师加以规范,学生不仅对知识印象深刻,并且对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之间关系是欣然接受,符号思想就此埋下种子。
三、思考表面现象后面的数学本质。
数形结合思想、符号思想、数学为生活服务在这节课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前者呈现了用数学语言描述事物数量的多少关系,并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形象化,有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能让我们主题图中,复杂的内容和关系变得清晰起来,加之用完整、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出我们的想法,那么我们数学课的思维训练才真正有价值了;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一个符号化教学,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事物的信息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得内容与关系简明清晰,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再复杂的东西经过数学化的处理,都能变得条条有理、简明扼要。一旦数学课上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数学本质的价值、意义和魅力,学生是会喜欢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