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田心田
读经中究竟讲与不讲呢?那要看是针对多大的孩子,读经的目的又为何。先前,因为解答我《易经》诵读的问题,王财贵先生回答时顺带提到了专心读经的理念,有网友对此提出疑问,王先生专门针对这些疑问,耐心做了解答。我把一些主要观点整理了一下,放在此处备忘,也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问者为儿童教育论坛网友,答者为王财贵先生)
问:田妈,你说起过,平时教育田田时,与人谈论时,也时常引用四书里的句子,这才是我理想中的境界。这种方式,已经和王教授说的相抵触了。如果真要按王教授说的去落实,难道不会和你平时的作为矛盾吗?
再说,田田6岁了,怎么可能读而不思呢?
答:我沒能細看田田媽平時教育田田的方法,但相信是很了不起而可供許多人參考學習的。不過,說“田田媽平時教育田田或與人談論時,常引用四書裡的句子,是和王教授說的相抵觸”。如果這樣就和王教授所說相抵觸,那王教授實在太可怕了。
我認為这是大有誤會的。我的意思是教兒童讀經“不必講解”,而不是“不可以講解”。家長老師是活的,孩子是活的,在生活過程中,當然會隨機有所引用,有所教導,有何不可?但是,如果處心積慮或開個課程來講解,那就違反了兒童學習的本性了。刻意講解,不是沒有功效,只是費力多而收功少,得不償失而已。一般人常常因為講解而看到孩子頗有長進,而感到欣慰。我倒認為這些長進,抵不上所耗的時間和所費的精神的價值,尤其耽誤了大量讀經的大好時機,是永遠的損失。需知,要理解,一輩子可以做,要背誦,只有趁早。而且背愈多愈長大,理解的可能性和深廣性愈大。急於一時看到孩子的成熟,本是功利心作祟,那孩子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此古人所以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說,了了者,了了分明也,即理解思考也,又佛教以識智辯聰為障道之門,不可不慎也。
至于“田田6岁了,怎么可能读而不思呢?”讀而思,此思字是有相當廣的意義的。要說能思,可以說,人一生下來,甚至還沒出生就能思。要說不能思,不要說六歲的孩子不能思,皮亞傑認為十二歲才進入抽象的運思期,孔子十五歲而志於學,而法律以十八歲為成人。都是看思的能力之成熟而訂此標準也。而所謂思,就要看思什麼,怎麼思。
只要我們沒有把孩子鎖在闇室裡,他是活的,自能思,自能解,而思是思他自己所能的思,解是解他當時所能的解。而兒童的思解是很具體的,也就是很生活化的,既然具體而生活化,在具體的生活中就可以很容易學到。所以,兒童時期的教育,重點不在思與解,而別有所重。
當然,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教育實踐最深的根據,在於對於人性,至少對於人生的全幅意義和全程發展的見識,此種見識,或許可以方便稱之為智慧。因為它不屬於科學的範圍,乃涉入到形而上學的領域,所以沒有清晰而明確的答案,各學者或個人可有各自的體會,於是可有不同的教育內容與方法的主張。故只能各自表述自己的見解,除非上帝,是沒有人可以有權利自我宣佈獨佔上風的。
總之,在此有所說,皆只一己之見,一愚之得,供人參考而已。在此而起爭論,是很無聊的。
最後,還是咱老夫子那句老話:汝安,則為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