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看到这则消息,我有两个深刻感受,与读者分享!
一是豪宅泡沫已显性化,楼市调控或深化
我于2009-8-30 20:43:58发表了“所有豪宅投资者都将被套牢”的文章,曾遭到很多人,特别房屋投机者和代言人抨击,并被冠之“书呆子”,对于这些中伤的话,本人付之一笑,时间会给予证明。
香港金管局这次重手调控豪宅市场,间接给予了佐证。
其实不仅是香港,在此之前,新加坡10月初率先出台了“房地产紧缩政策”,包括:之前为了刺激楼市采取的“利息摊还计划”(买主可以在交付首付后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付利息)以及“只支付利息计划”(在规定时期内只需要交利息而不还本金),即日起全部取消;同时加大对土地的供应;在2009财年对房地产市场以及房地产商的一系列政策优惠到期后将不再延长。对于组屋市场上的转售交易,政府也将取消对买家的过渡性贷款等。
有人可能会说,香港、新加坡和大陆楼市没有关系,房子具有唯一性、区域性和排他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道理,但那是发生在“自住市场”。当楼市投资比例超过15%,房屋依赖于资金推动,那么房屋的区域性、排他性、唯一性就失去了基础(上海、深圳的豪宅投资比例远在15%以上,据悉有的楼盘超过了50%),这是因为“热钱长了脚会走路”,资本永远向边际效益最大的地方流动,“热钱”正大举借道香港流入大陆。据中金公司估算,剔除投资收益和汇兑损益,同时考虑到对外投资引起的资金流出,三季度不可被解释的资本流入或超过500亿美元,这些热钱将进一步推高楼市泡沫。
对于“热钱”来说,中国外汇管理局的那些“条条框框”漏洞百出,正如一位外投资银行高层领导所说,“如果你需要美元,我们总会有办法”。也就是说,对于热钱,堵是永远堵不住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热钱不敢进来”,所以说未雨绸缪,适时出台相关楼市调控政策,同时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但近期政府仍频频发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真希望“不过是说说罢了”,否则“退出”远比投入难得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是调控出手要快、准、狠 不要“娘娘腔”
细观此轮香港调控政策,虽然在某些大陆学者看来,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比如以总价设限调控,不考虑单价、面积、区域等指标。本人倒认为,并非港府当局不知道这些“道道”,而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不被一些细节末节干扰了调控主要思想,影响调控的时效性。
反观中国大陆政策出台,明显受到一些学者、文人的“娘娘腔”影响。比如前不久热议的 “物业税”,某些专者认为“住宅物业税10年出不来”,其理由十分可笑,竟然是一些技术性问题。众所周知,物业税是各国征收的基本税种,外国可以搞定的事,到中国就这么复杂呢,千万不要低估中国的人智慧。既使有些不足,也可先执行后调整,“摸着石头过河”。
窃以为,“物业税”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问题”。比如前不久披露的上海“炒房处长”陶建国,名下拥有29套物业。寄希望这些既得利益者出台“损害自己利益”的政策,不可能,故扛不起就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本文阅读对象:消费者、开发商、投资者、媒体及一切热心人,如需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作者为独立地产评论员、社会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