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之争”开撕,其实是媒体推波助澜

分类: 社会人文 |


据说因为最近媒体刻意凸出的娘文化竟然引起了党媒的关注,甚至什么人民网和新华网就“娘炮之争”开撕的新闻都浮上台面,仿佛人民网和新华网站出来评价娘炮文化就有一定官方色彩的社会意义。按我说,在目前严峻的新闻环境下,蹭这种八卦热点,不但可以提升点击率,也能够确保政治正确,党媒也要赚钱,也需要赚流量,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各种媒体更是趋之若鹜,明明并不存在普遍性的娘炮文化,硬是被渲染成了社会主流,然后大家口诛笔伐,游离于时事政治,呈现出集体的狂欢。
所谓娘炮,确实是一个新名词,以前叫伪娘,说烂了没有太多意思,直到现在又冒出个“娘炮”,说白了就是男人娘娘腔。娘娘腔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意思是男人动作、行为、形象女性化,其近义词为娘炮,一般用于形容男人娘娘腔,跟女人似的。这让人想起了泰国的人妖,泰国旅游收入的最大亮点就是向世界展示其人妖文化,但其实并没有人会认为,整个泰国人都如人妖一般变态,某种程序上只是一种为生存而适应环境的手段而已。
换句话说,中国文艺见界呈现出来的渲染伪娘文化,不过也是一种颓废文化的符号,毕竟能够以此吸引眼球,在影视剧或者各种文化活动中展现这种娘炮文化,如果能够最大限度的引起公众关注,本身就是成功,至于是不是真正的社会行为导向,其实并不重要。能够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才是重点。果不其然,就连党媒的人民网和新华网都加入评论民,何况更多其它媒体,如果不跟这个新时代的八卦风,那真是落伍了。
显而易见,基于正常生活中的见识,中国社会并非真正存在一个娘炮文化的过度强势,只是各种影视剧和媒体过分凸出这种形态,同时利用它们的话语权,拼命扩大这种并不真实的文化,吸引公众眼球才是重点,党媒亦不例外。
我的观点,大环境下媒体能够生存的基础就是八卦,娘炮新闻真是切入实宜而且应景,媒体清醒的知道公众十分反感伪娘文化,然后针对这种社会并不普遍存在的现象,加以夸张,在引发公众强烈反感的同时,推波助澜进行报导,仿佛中国的青少年一代都成了涂脂抹粉的娘炮,骂来骂去,认真观察一下,身边也很难见到一个象模象样的伪娘,讽刺的是那些推波助澜的无良媒体,中国的娘炮真的比泰国人妖多吗?一切不过都是转移视线的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