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报到有家长陪送乃人之常情

标签:
大学生报到 |
分类: 社会人文 |

显然一家9口陪同报到相比前些年15口人的场景逊色不少,但也证明了类似现象其实十分普遍,只不过绝大多数只是父母陪同报到。有人据此认为,当今的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上纲上线进行批判。好在大多数观点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至少并不反感,甚至觉得这不过是人之常情。
其实仔细观看那些反对的理由相当的矫情,将家庭亲情与独立性对立起来,仿佛只有父母在家门口目送孩子远行才更有情怀、更有诗意;但现实中的亲情远不止于这种装模作样的情怀,自己的孩子即将远行,或许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的远行,为人父母都明白,孩子大了,翅膀逐渐硬了,上大学或许是个标志性人生节点,从此以后,完成学业、就业,会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更多的可能甚至并不会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域,见面的机会也只会在特定的节日或日子。从此以后,见面或许都成了奢侈。
为人父母,当然会理所当然的想到这些必然的结局,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大学报到的瞬间,从此朝夕相处的日子就结束了。对于子女,这是一个人生最重要的节点,从此要面对独立的人生,要有独立的思考。此时此刻父母的送行,只不过是一种仪式,至于送多远,已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有一种亲情在陪伴,从此以后,需要自己的努力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那么人们有什么理由去质疑父母送孩子大学报到呢?这与孩子的独立性其实毫无关系,父母可以送、也可以不送,经济条件差的,想送也只是心愿。很多时候,父母送孩子报到,一方面是亲情和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孩子进入人生的重要节占的一种心境和仪式。有人说父母借此可以去旅游,当然也可以这样想,理所当然嘛,难得的机会,不值得指责。
有批判父母陪送孩子大学报到的网文引用龙应台文章称:“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理由很简单,父母应该与儿子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很搞笑的场景,刻意的保持距离成了一种情调,仿佛亲情只是一种低俗,这种矫情,其实是真正的笑话,装模作样而已。
为什么说让孩子懂得亲情比装模作样的情怀更重要?一个不懂得亲情的孩子,根本谈不上什么独立性,只有深层次读懂家庭亲情的孩子,才会有更健全的人格,才更热爱、更珍惜生活。恰恰相反,以漠视亲情为基础的虚假情怀,看似高深,其实只不过是反人性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