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是社会之耻

分类: 社会人文 |

说起来类似新闻并不新鲜,经常有主流媒体祭出幼童承担贫困家庭生存重任的“凄惨”故事,确实也很容易打动读者内心软肋,小孩子很懂事嘛,中国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知道,这其实并不值得夸耀,恰恰相反,却凸显出社会保障的最大困惑。而媒体只不过借消费穷困弱势群体的这种凄惨来搏眼球罢了。而消费贫困的背后却有意无意的掩盖了一些让人不堪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总是出现几岁的幼童来承担一个贫困家庭的重任?或者说为什么一个本该受到成人社会保护监护的幼童,却无可奈何的被迫独自要去承担一个家庭生存之重?当地基层政府到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竟然能够心安理得的放任这种明显是社会耻辱的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难道这真的值得我们为此感动吗?
说实话,除了同情和怜惜,我是感动不起来,虽然万分的可怜这六岁幼童的生存处境,但与此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无动于衷的态度感到寒心。媒体以消费社会惨状来煽情,尽管每次都能达到吸引公众怜悯的作用,但恰恰说明了当前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巨大差距。一个能容忍6岁幼童去“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这本身就是社会之耻,何况这还是浙江发达地区发生的事,应该有人为此感到羞耻,而不仅仅是通过媒体去“赞美”所谓的6岁孩子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这充其量是个让人泪目的冷笑话而已。
大家都有孩子或都有自己的童年,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感受不到这个6岁幼童内心的忧虑和恐慌,他一定在想如果自己不努力做到那些大人才做的家庭劳动,那面对的结果将可能是失去父亲、失去他认为温暖的家庭,失去原本应该照顾他、监护他的亲人。6岁孩子的行为绝对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背后真正凄惨的却是没有人能帮助他摆脱困境的冰冷社会。否则他本应该与其它同龄孩子一样在学校学习、与同学们嘻戏------。
所以媒体在消费穷人苦难的背后,实质上彰显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极度脆弱,人们无疑会对这个6岁孩子的遭遇表达同情和怜爱,但恐怕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惴惴不娄。当媒体一边谈论“获得感”的同时,这个可怜的6岁幼童到底又获得了什么呢?他现在和将来又会怎么思考和看待我们这个大人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