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伦敦地铁“丢书”移植到中国就成了“丢脸”?

(2016-11-17 22:35:17)
标签:

上海

地铁

丢书

分类: 时评
      近日,英国伦敦上演的“丢书大作战”也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上演。对此,有的网友点赞,有的网友批评。上海地铁向表示,地铁高峰时人满为患,主要解决客流运送,“丢书”不合时宜,“可能影响乘客出行,不建议乘客去丢或捡。”,不过,他们也建议工作人员不要收走“丢书”。(澎湃新闻网11月17日)

  浏览新闻跟贴的话,似乎大多数网友都持反对亦或嘲讽的态度,甚至有网友直呼这些在北上广地铁学洋人“丢书”的行为是“丢脸”。何以丢脸?难道倡导中国人多读书的另类公益行为也真的如地铁方面宣称的“不合时宜”?事实上大多数持反对或嘲讽态度的人基本立场是基于这项活动源于“崇洋媚外”嫌疑。

  早前就有广泛报导说,不久前,《哈利·波特》中扮演赫敏的英国演员Emma Watson在伦敦地铁“丢书”100多本,唤起伦敦地铁读书潮。这一活动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上演,徐静蕾、黄晓明等艺人纷纷发布微博,参与到“丢书”活动中。说起来中国人确实容易模仿或干脆山寨国外时尚的东西,产品如此,文化亦然;如果对社会并无什么负作用,坦率的说,学一学也无妨,至少无伤大雅,何况洋人这个“丢书”的创意之本意也只是“唤起伦敦地铁读书潮”,如果在中国的地铁通过丢书也能起到“唤起北上广地铁读书潮”,未尝不是件好事,总之比两眼发痴的在地铁上傻挨时间要好得多。

  然而就是这么一项本意倡导读书的活动,因为移植到中国,却引来无数吐槽声,除了有激进网民直呼“丢脸”,也有所谓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站出来凑热闹发声:“国外的一些经验不是不可以学,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即便是公益活动,也要面向公众现实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不然就会水土不服,让人觉得是东施效颦。”,甚至批判明星助阵是“商业符号,而不是一个公益符号,所以符号不能滥用。”顾骏表示,如果“丢书”活动演变成明星秀或广告商业传播,反而会削弱其公益性。”。有这么严重吗?不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倡导地铁读书行为秀吗?很搞笑,洋人在地铁读得,中国人却读不得,甚至还什么“水土不服,东施效颦:,一副国将不国的忧虑状。

  既然引发了社会关注和争议,地铁方面当然也要表表态了,但地铁方面的回复不但耐人寻味,甚至有些自相矛盾,比如一方面表示一直倡导乘客阅读,在地铁车站及线路中,也营造了一些读书的渠道,还举办过“书香地铁”等活动,另一方面又声称一些创意活动必须在确保乘客安全,文明乘车前提下开展。地铁高峰时人满为患,主要解决客流运送,“丢书”不合时宜。一方面说“可能影响乘客出行,不建议乘客去丢或捡。”,另一方面又说车厢出现的“丢书”,上面贴了标签,建议工作人员不要收走。乘客不捡不看,工作人员又不能收走,那岂不是让书躺在车厢里任其成为垃圾?显然自相矛盾。

  地铁方面所谓“不合时宜”的理由主要是指车厢拥挤,担心出安全事故,但事实上“丢书”并非乱丢在地上,而基本上是丢在车厢的座位上,乘客“捡”到书也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比如有乘坐上海地铁1号线的张小姐称,自己捡到了一本《小王子》,然后一路上50分钟车程,读得非常开心,原本犯困的早高峰觉得充实不少,“赞成这种温暖有趣的行动,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看书了。”。当然就象报导的也有网友表示,“早高峰车厢太拥挤了,几次想去拿,手根本够不到。”还有网友称,由于地铁车厢拥挤,乘客没注意到座位上有书,一屁股坐下去把书封面弄皱了。但这些并非反对“丢书”的理由,不想读书当然也就不必要“捡书”了,谁也没有强求谁是吧,奇怪的倒是那些声称“丢书”是丢脸的人,这种逻辑就好比那些指责用苹果7的中国人是卖国贼一个道理,只要沾上了那些西方敌人,一切都变得丢脸。

  不知道谁更丢脸,倒是还有一种反对在中国地铁里“丢书”主流逻辑是中国人文化素质太低,不适合丢书,所以“不合时宜”,比如那位上海大学教授强调的:“国外的一些经验不是不可以学,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意思就是这里是中国,很多人没有素质……;真是不知所谓,好象读书还有了阶级性一样,貌似文化人讥笑民工读书。其实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中国人最真实的场景就是整体性成了手机控,地铁里再拥挤,靠手机打发时间成了压倒性主流文化,所以有网友上传照片显示,不少“丢书”都躺在了车厢的犄角旮旯里,无人问津。这倒是中国地铁“丢书”与伦敦的差别,也算是一种现实的尴尬。不用花钱的“丢书”都没人看,可见各种倡导读书的活动很有必要,何苦要嘲笑和讽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