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包吃住招不到人与机器人上线能扯上多少关系?
(2016-10-19 01:26:48)分类: 时评 |
中国社会一直在担忧众多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正在纷纷向越南印度等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目的是回避日益高涨的中国劳动力成本。毫无疑问,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正在水涨船高,在这种形势下,诸如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尽管也下在采取向印度转移产业的举措,但在中国境内采取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既是事实也无可厚非,4万机器人员工上线,在一般看来,也意味着众多企业职位被机器人取代,这不免令人忧心忡忡。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结论却被简单的描述为“包吃包住,3500元的工资,现在也难以招到足够的员工”这些类似的理由,搞得好象中国的众多农村务工人员一瞬间都无缘无故的身价暴涨一样,却很少有人认真分析其背后真正的原因。
首先应该说诸如富士康所说的“包吃包住,3500元的工资,现在也难以招到足够的员工”的理由并不诚实,这3500元且不说在深圳或其它省会投资城市的生活水平已经十分低下,更不堪的是这3500元的上限收入的背后,是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血汗,如果不付出这些劳动,恐怕每月2000元也难以保障。农民工们也不是傻瓜,他们照样会算账,与其象牛一样做工,不如在家搬砖。
其次大家都应该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前诸如深圳或其它一二线城市高物价以及天价的房价带来的挤出效应,可以想象那些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来到这些城市打工,包吃包住但没日没夜的工作,希望得到的是生活和生存条件的改善,比如大多数务工属于年轻一代,他们希望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至少能在当地获得生存的最基本条件,然而高物价、尤其是高房价,已经令他们无所适从,生存的成本已经高到他们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不要说普通的蓝领务工者,就算那些大学毕业的知识精英,在深圳这类一二线城市要想体面的生活,恐怕也只能望洋兴叹。显而易见的是,要想在工作地生存,必须获得相应的收入,劳动力成本飙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否则只能选择离开,所谓包吃包住,根本不能解决大多数劳动者对生存成本的指望,更不能提升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耐人寻味的是目前实体经济扎堆的一二线城市,恰恰也是物价房价高启地地方,房地产作为政府拉动经济的龙头,一直以来价格都在飙升,哪怕整个房地产呈现出严重过剩的泡沫情况,这些城市的房价仍然被炒得吓人,然而政府提出的调控目标一直都是“遏制房价过快增长”,言下之意增长是必须的,只是不要太吓人。这下好了,政府基于自己以及金融被房地产绑架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为了房地产利益,把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抬长到超高,所谓劳动力成本上升,最终损害的只会是实体经济,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
企业活不下去了,不外乎两种选择,一是卷起铺盖走人,往那些劳动力成本低的越南印度去投资,二是采用更多的机器人取代人工,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作为真正有事业心的企业家,绝不会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进行运营,问题是中国目前高昂的生活成本已经事实上提升了劳动力成本,挤出效应势在必行。在这种大环境下,所谓“富士康上线4万台机器人员工,包吃住招不到人”的说法,将责任一把推给中国广大普通的劳动者,这显然并不合理。
产业政策的制定者们应该反思,一门心思的依赖房地产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作法,已经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也给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带来的现实的损害。比如此前国家原本对房地产采取“去库存”的宏观政策,结果很搞笑,库存仍旧在,房价拼命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配合房地产商们背道而驰的进行炒作,真正需要安居乐业的劳动者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其次就是实体经济,有企业家哀叹,打拼了二十年,还不如炒几套房的获利。这似乎就是事实,并非包吃住招不到人来解释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理由。
作为任何一个劳动者,想法都很简单,自己付出的劳动能够满足生存需求的生活成本,能够看到未来,能够体面的生存,没有其它奢求。恰恰相反,拿机器人的应用来责怪甚至讥讽“包吃住招不到人”,这很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