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众结果怪相让你地主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一个已经延续了16年的“小康县”,终于开始享受“贫困县”待遇了,这看起来确实很讽刺,某种程度上我们只能认为,所谓的贫困县评定体制,已经成了一个掌握国家政策资源的利益怪胎,正因为太不正常的评定机制和太多的腐败潜规则,才会形成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争夺“贫困县”帽子的变态追求,而且是越“穷”越好,利益越大,以至于曾经发生过某地方政府在市中心打出“热烈庆祝XX县获得国家级贫困县”的巨幅电子广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同县虽然相对“内敛”,但一句“跑下来了!”的成功喜悦,同样写在官员的脸上,这种“弃富逐贫”、争戴穷帽的顽强精神,堪比当年争当先进的干劲冲天,而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装穷”的官场形态,可谓让人看似匪夷所思,照讲官员最看重的是政绩呵,政绩是什么?当然是脱贫致富,是财政收入、税收增长,是民生的改善。
“贫困县”的帽子看起来并不光彩,但很夺目,尤其是一个连续戴了16年的所谓“小康县”帽子的地方,竟然让人看到他们一夜之间“返贫”了,说到底,并非当地官员真的不要面子了,仍然还是逐利的结果。就象他们自己说的,一顶贫困县的帽子,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项目,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于是,看着装穷的“邻居”藏富,自己开始了“逐贫”;确实很现实,为了眼前利益,不要说“穷帽子”,绿帽子也会有人抢,只要这顶帽子能带来利益,不就是卖老婆嘛。
事实上当地百姓似乎并不认为大同真的是“小康县”,“你见过这么穷的小康县吗?”,连出租车司机都这么反问记者;当地官员则哭穷说大同县自己是“穷人戴着地主的帽子”,而一名当地官员认为,当年大同县为了入选小康,“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此后的历任领导不想看到自己任期内指标下降,硬着头皮一年年加上去。这就奇怪了吧,既然很穷,何以又戴个“小康”帽子呢?其实仍然还是利益作怪,说到底是地方官员的执政理念作怪。以前为了突出政绩,不顾民生困苦的现实,造假资料、假数据来“脱贫致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小康县”不小康,结果就象过去浮夸亩产万斤结果还饿死人一样,被坑苦的还是老百姓。如今看到真穷或“装穷”也不丢丑,甚至还有巨大利益,于是乎又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了,试问上面那些负责评定“小康”或“贫困”资格的机构和领导们,你们手里的尺度到底是什么?你们有真正科学的评定方法吗?有原则吗?或者干脆就是拿国家的政策性资源当成了获利的工具呢?
那么这些年来,一地地方政府挖空心思的到上面活动,想方设法的通过关系、通过潜规则套取虚假的“贫困县”资格,并以此为荣,显然已经充分说明了目前国家的扶贫体制中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至少已经偏离了国家扶贫政策之初衷,甚至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潜在腐败的温床。比方说地方政府为了这顶“穷帽子”,到上面去“活动”绝对不可能靠耍嘴皮子,而是要动用各种人脉和资源,而上级来考察更少不了,你能否戴上这顶“贫困”帽子,似乎从来就不是以你有多穷或多富来划定的,这几乎成了人们普遍的印象,否则也不会出现让你“小康”你就小康,让你贫困你就贫困的官场怪相。
穷帽子成了金帽子,确实诱人,只是这顶帽子谁才真正有资格戴呢?谁来掌握这个标准呢?这或许才是公众所关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