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制度记者只是刀切式垃圾杂谈 |
分类: 时评 |
事实上希望小学被废弃或挪作他用的情况目前在很多贫困地区并非鲜见,当年的希望工程也基于此广受质疑,公众的爱心也因此被大打折扣。一方面是因为乡村中小学并校等政策性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则根本就是一开始对希望小学的立项和选址就不严谨,将公众的爱心当成了很随意的敛财手段,当然也就无所谓遗弃之了。
我们看到,老山希望小学由省外一家慈善基金会捐款20万元,凯里市政府匹配15万元修建,占地3.5亩,建筑面积460平方米,2009年3月投入使用。而建成之后仅仅一年半时间就被遗弃了,甚至被当成了垃圾站,成了废品回收点,这又让那些曾经一腔爱心捐款的人情何以堪?
时至今日,希望小学在公众的印象中仿佛已经成了过去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希望小学就已经被废弃,全国众多希望小学都集中诞生于“普九”攻坚运动,当年正是依靠着村村办小学的“造校运动”,催生出了全社会关注贫困农村希望小学的爱心捐赠,也一时成了公众爱心的体现和汇聚。不过,变化往往来得要比人们意料中的快。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农村学龄人口数量开始逐渐降低,许多农村的村小没有足够的学生,教育成本因此居高不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此,2002年左右,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撤销大量乡村学校,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办中心学校。扩张之后的突然收缩,众多刚刚兴建起来的村级小学“停摆”。这也直接让众多希望小学被废弃。
表面上看,希望小学已到“曲终人散”之时,但中国众多仍然贫困的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农村,真的不需要靠社会爱心来延续希望小学吗?恐怕这并不是事实。至少当年建设的希望小学成了垃圾站,这难以让人接受;一方面偏远农村的孩子要翻山越岭去上学,或小小年纪就需要寄宿,另一方面农村现成的希望小学校舍却被人为的废弃,试问教育部门难道在教育政策上就没有一刀切式的失误吗?难道这一切真的没有伤害到社会的爱心吗?
所以当社会爱心堆积的希望小学变得连一丝痕迹都没有的时候,甚至爱心成了垃圾的时候,受到伤害的绝非仅仅只是公众的爱心,而可能是贫困地区孩子的家长的利益,那些曾经受助方的地方政府,也应该在相关制度上有所改变,而不是忽悠甚至糟蹋社会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