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需要限制吗?
(2013-01-26 22:44:16)
标签:
岂不精力现实状态第一杂谈 |
分类: 时评 |
如果仅看教授表面的观点,似乎也不过是提出高考设置最低分数线的建议,而事实上他提或者不提出,各地各高校都有自己的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所以基本上是说的废话。关键是这位从事教育事业的广州大学教授,似乎好象一点都不了解中国的教育现状,因为录取还不不录取,一方面取决于每年考生的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招生的人数;而大学招生的人数又是基于过去一些年来,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帜下,连续多年的扩招,带来的几乎所有的高校扩张式发展,才有了如今普通大学为了能够招满所设置的院系人数而不断的下调分数线;试想如果按照杨教授的逻辑,我们先不说其所谓谁适应、谁不适合读书有没有涉及歧视,起码会让很多学校丧失生源,从而发学生财的机会变得更小,似乎教授的建议并不现实。
其实在此我并不想多讨论这位广州大学的教授所提出的建议不否现实,更主要的是他提出的所谓“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的理论依据似乎充满了偏见与歧视。本来说什么样的分数线更适合读书,这怎么也只能是一个引导性质的话题,基于每个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基于“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并不存在教授所谓的以分数划线硬性限制,即使有也应该是基于招生人数和考生数量的客观因素。我们知道,台湾的大学入学率几乎达到了98%,也就是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能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为了获取更多优质的生源,才会出台所谓的陆生来台读书政策,香港亦是如此。只能说分数高的学生更受到名校的青睐而已,即使不设置375分的界线,相信中国的那些211高校也让大多数考生望尘莫及。
也有很多网友相当的赞同杨教授的观点,最主要的理由是“高等教育本该属于精英教育”,所以375分以下的考生,理所当然的永远也成不了这个社会的精英,当然也就不必浪费金钱和精力去读书了。这种观点确实与提出“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论的杨教授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我们不妨来看看杨教授关于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的理由到底有哪些:
首先,据杨木壮解释,为高考设“最低录取线”基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他认为分数低的学生不适合读书,当然不是说素质低,而是他可能更适合干其他工作,如技工。第二,低分考生往往只能上质量不怎么高收费却高的学校,给家庭造成太大负担。第三,低分考生大学毕业后,往往没有技能,难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最后,很多这种情况的学生容易“眼高手低”,从农村跑到城市,不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杨木壮表示,分数太低只是说明读书不行,低分考生还可以去做其他工作,到合适的岗位去。杨木壮举例说:“现在很多体力劳动的岗位还处于‘用工荒’的状态。”
所以很显然,他的观点里,一是分数低的人读书后容易“眼高手低”,从农村跑到城市,不利于社会稳定,再有就是“现在很多体力劳动的岗位还处于‘用工荒’的状态。”,这才是他提出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的建议之初衷。那么抛开中国的高考现状和现实,教授是否考虑过什么是公民的公平受教育权力呢?如果说你只是建议或引导、劝导,那或许多少有善意的成份,但所谓“影响社会稳定”和“解决体力劳动用工荒”的逻辑,却让人感觉充斥了一种基于伪精英才有的优越感而产生的国民歧视心理,试问杨教授你有什么理由或资格说375分以下的考生读书后进城,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呢?难道选不选择读书要有你这种所谓的“精英”来决定吗?
我不否认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就属于精英教育,但与此同时,成为社会精英也必然会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理想,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原则两千多年来,相信成为社会精英的绝对不全是会读书的人,谁也没有资格剥夺任何一个公民自己选择受教育的权力,除非受到教育资源的客观限制,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力,彰显着一个社会是否公平公正。那么杨教授似乎想这样做,而且他作为一个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似乎故意忽视中国业已存在的扭曲的人才观,试图去剥夺他人的受教育权力。有网民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分太低是没必要上大学,但是中国现今社会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制来接纳,如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让这些年轻人怎么生存。关键不是定某个分数界线拒一部分人于门槛之外,而是创造一个不上大学能成才的多元价值观。
事实上作为教育的理念而言,大学也好、大专或职业教育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什么是人才,并非高分的就是人才,各行各业都能够成才,这是太简单的道理,至于是不是每个人非得读本科,也只能适当引导,而非375分限制;分数只是个与招生数量与考生数量相关的相对指标,如果有一天考生少得连一本都招不满,那100分的学生他们或许也会抢着要了,杨教授岂不要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