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9硕士争抢环卫工岗位岂止是知识贬值
(2012-10-23 22:56:58)
标签:
哈尔滨市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环卫系统黑龙江日报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一看到此标题,一定会有大把的人质问,凭什么本科生、硕士生不能扫马路?或者义正辞严的说职业没有等级贵贱之分之类的大道理;说起来是这样,可谁都知道这个社会的现实并非如此,在人们的印象里,或者说出现在新闻报导里的,往往清洁工、环卫工说是城市的美容师,实是经常遭遇市民的非礼甚至辱骂。但与此同时,近年来,但凡招聘环卫工甚至掏粪工都成了本科生、研究生们挤破头争抢的职位了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如果是招临时工扫马路,恐怕也只有上了年纪的农民工才会报名,现在的关键是事业单位在招聘所谓带编制的环卫工,就象招聘方所说的:此次公开招聘环卫工待遇优厚:对新进人员均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在本岗位工作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的新进人员,符合条件的优先转为本单位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对新进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这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编制、城市户口,种种条件,都在向人们表明,报名的一万多人以及数千本科生、29个硕士们,争抢的不是环卫工岗位来就业,而是在抢那个编制背后吃财政饭的福利待遇,那才是真正的目标。
谁会傻到去抢清洁工、环卫工的工作岗位,其实就象前年那几个抢环卫局掏粪工的其中一个女本科生说的一样,“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一语道破天机。而编制背后的就是相当于公务员一样的福利待遇了。这里就又回到一个老生常谈问题了,花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读那么多的书,真的就沦落到扫马路吗?这不是知识贬值吗?
一个崇尚物欲的社会,或者说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是趋利的,这无可厚非;但现在的社会现象,往往趋利只是一方面,现在的人似乎更看重的是舒服和安稳的工作及福利,经验告诉人们,除了吃皇粮的单位,这个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大到没有人能承受工作压力,人只要有其它的机会,也就已经没有人愿意去应用自己的学术专业搞实业、搞科研,在目前的社会结构和体制下,演绎成了创新没人干,个个求安稳的局面,公务员成了中国社会最顶级的职业追求,再不济也得冲事业单位,尤其是吃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去。如此这般,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知识贬值之类那么简单了,这样的体制,这样的追求,也难怪中国整个社会缺乏创新,中国人只会山寨,只能说读书再多、知识再丰富,或许也只是将来争抢清洁工、环卫工的资本了。
反过来说,其实我们大家也看到了,真正在马路上清扫的人,又有几个是有编制的环卫工呢?硕士们当然也看得到位一现象,有编制嘛,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等着发工资、发福利、公款旅游之类的,真正在烈日或寒风中扫马路的还不都是那些农民工、临时工。所以只要进了这个吃财政饭的编制笼子,一切都OK了,不然这些聪明得两眼冒绿光的硕士们是不可能奔这个环卫工来的,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果然是五千年历史沉淀熏陶出来的。
编制,在中国就象一个神,让全社会趋之若鹜,掏粪的、扫地的、看门的,只要带编制,一定会有大把大把的本科生研究生去争夺。事实上过去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学生创业去养猪养鸡、什么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实在不值得指责,相比争抢环卫工,他们至少还算是自己创业了。所以,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知识、学位并不代表什么,更不意味着科学或创新,充其量只是适应这个社会体制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