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牢”有所养的悲剧让谁汗颜?
(2012-07-15 22:01: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这个可怜的湖南五保户老人如今生活在家乡的敬老院里,就这环境恶劣的破落养老院,也还是因为他入狱养老的新闻被媒体曝光,让家乡的官员脸上挂不住了,才得到的机会,什么机会呢?就是每天1毛六角钱的生活费,乞丐都不如。四年前,这位湖南农村老人付达信为了养老,故意抢劫被捕。在如愿度过一年半“牢”有所养的美好时光后,而现在养老问题,再次现实地摆在他面前。他不时又会想起了监狱里的生活。“有馒头和稀饭,不用劳动,生病了有人看。”如果还能让他一天抽上几支烟,这就是他对“好生活”的全部想象。
看罢这条新闻,恐怕所有人都会感觉心酸,类似故事在国外的小说里也早就描述过,只不过发生在现实的、也是现代的中国,实在是令人错愕和痛心;难道是我们的监狱条件越来越好了吗?也许吧,但愿意牺牲自由换取基本的生活生存,这怎么说也算是一个社会的悲哀甚至丑闻了。相信不到万不得已,这位五保户老人是不会选择如此下策的。因为在他眼里,监狱里能吃饱,能看病,远比在乡下强,甚至比他现在呆的敬老院要强得多,这恐怕是事实。这样的结果,难道不应该让那些天天陶醉在GDP增速中的官员们感到汗颜吗?难道那些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官员们不应该反思吗?
按照记者调查的结果,在祁东县,像付达信这样的“五保”老人(即指无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有一万人。九成以上都在村里自己生活,无人照顾;即使是付达信,也是由于生活太艰难,2003年找到县民政办反映情况,才知道自己是五保户,可以拿到补助。而补助却少得可怜,这就是这位老人为什么选择宁愿坐牢养老的原因。讽刺的是,付达信怀念监狱,可他已经73岁了,他实在没有把握,还有没有体力,回到监狱那个“安乐窝”。
那么很简单,这件事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虽然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越来越高甚至已经起居世界第二,但显而易见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被老百姓享受,贫富不均日益严重的同时,由于落后的社会保障体制,就连城市人群都难以保障,就何况象付达信这样的农村“五保”老人了。老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无奈,甚至宁愿选择监狱养老,正是基于对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绝望,他已经不指望当地政府,更不指望乡村干部了,事实上社会常识也告诉我们,官员们真正热衷的是表面的繁荣,是虚华的政绩,奢华的办公楼后面,更是无节制的、花天酒地的三公消费,有谁会真正想到要通过经济的发展来造福于最广大基层的百姓呢?人们看到的却恰恰是官商勾结和巧取豪夺。灯红酒绿的背后却是弱势群体悲凉的生活。当监狱都成了穷人心目中的“安乐窝”,这又岂止是社会的悲哀?
毫无疑问,选择故意抢劫然后坐牢养老的老人,在人格上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做人的尊严,因为在他眼里,人身自由和权利已经成了奢侈的多余物,相比于生存,他几乎别无选择,即使现在出了监狱,生活还是如此艰难。这种极端的事例,无疑应该让那些天天将和谐挂在嘴边的人反思和警醒,我们这个社会,到底要如何解决社会公平公正,到底如何关注弱势群体,到底如何去解决改进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绝非靠歌舞升平来粉饰太平可以掩盖,“牢”有所养的悲剧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