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靠捐助救济能迎来“河南文化界的春天”?
(2010-10-28 23:38:00)
标签:
音乐
李树建
河南
豫剧团
文艺事业
杂谈
|
分类:
时评
|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包括豫剧在内的诸多传统曲艺的市场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地方传统戏剧文化都处于人才流失、惨淡经营近乎衰败的境地,令众多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有识之士深感不安。就戏曲而言,不说豫剧,就是作为国剧的京剧,还有曾经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等等,也出现了边缘化趋势。而近日一则新闻报道了曾经以常香玉而家喻户晓的河南豫剧剧团在经历极度败落后终于因在省领导支持下获得2亿捐助而激动得“每天以泪洗面”并欢呼“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但我怀疑仅仅因为得到了企业化缘救济就得真的迎来传统戏曲文化的春天吗?或者这只是不思进取的昙花一现?
据凤凰网10月28日报道,日前,随着一篇名为《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的新闻热传,河南省剧协主席、豫剧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树建的一句话引起社会关注。李树建对省委书记说:“卢书记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并称“我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出好作品,为河南人民奉献更好的作品,为党的文艺事业尽忠尽心。”;在一片质疑中,“以泪洗面”走红网络。
我不怀疑作为豫剧团团长的李树建面对剧团市场衰败的冏境,甚至其演职员工全年人均工资才5320元,他完全有理由在经过撩倒并对豫剧前景忧心忡忡之后,面对省委书记为他拉来的2亿元企业捐助而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向为其化缘的书记表态“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虽然夸张,但也能理解,有钱花了,作为团长,岂有不兴奋之理,当然表表决心要“为党的文艺事业尽忠尽心”也就自然而然了,只是令人难以相信,就靠这卢书记拉来的2亿元企业救济真的能振兴豫剧或象团长所称的“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实在有点牵强附会。
道理很简单,如今面临衰败的传统曲艺也绝不仅仅只有豫剧,各种传统文化都面对着今天全球化趋势下,娱乐文化、通俗文化等快餐式文化的冲击,加之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文化多元化趋势,人们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大环境里,对文化的需求也充分体现在对价值取向的取舍之中,相对于慢节奏、演出方式和市场运作方式死气沉沉的守旧,可谓已经普遍被观众边缘化,被市场边缘化。这是一种集体的无奈,也是时代的冲击,作为继续坚守传统戏曲的演职及管理者,虽然令人佩服和感动,但如果继续无视市场的需求而墨守成规,那么就象这个豫剧团,在花完了捐助的2亿元后,如果关心豫剧事业的卢书记也走了,这个河南人民引以为荣的豫剧又会有多大的起色呢?如果这个2亿元不能促进豫剧团在演出和市场运作方式上不在创意上紧盯观众需求、不锐意进取,那就算这2亿无能大幅涨工资但作为剧种继续死气沉沉,对传统豫剧的发展又有多大意义呢?
很多人认为传统戏曲的衰落是必然趋势,岂止豫剧,综观全国范围内,莫不如此。但看似如此,也不尽然,比如传统相声门可罗雀,与豫剧京剧告示一样仅仅只是在春晚上作为点缀亮相一下,几近衰败,但我们却也看到郭德刚的德云社却以自己独特的演出和运作,盛极一时,也争得了文化市场的一席之地,倒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德云社演好了、赚钱了,却整天被那帮号称维护传统、号称某某名家徒子徒孙的拿国家工资的传统相声演员们骂来骂去,说得一无是处,自己没人看了也不找自身的原因,就知道整天叽叽歪歪,指桑骂槐,令人耻笑。试想如果豫剧团也保持这种作派,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被市场抛弃也就理所当然了。并非迎合市场就一定要改变传统,关键是以如何要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取悦观众,留住观众,观众才是上帝,这是变不了的,否则就象这位豫剧团团长看到2亿元捐助马上就向书记表态决心要“为党的文艺事业尽忠尽心”,并自以为“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有点搞笑,从这些话来看,我几乎对这个豫剧团不太报希望了,尤其看到了2亿元捐助就“万分激动、每天以泪洗面”,整个一个化缘讨饭为生的主。如此下去,当豫剧团发几年高工资后仍然还是衰败消亡,恐怕到时候“以泪洗面”的就轮不到这位剧团团长了,而是那些包括卢书记在内关心爱护传统戏曲的人、当然还有那些慷慨向剧团捐助的企业了。
可以肯定,2亿元捐助救不了豫剧,每天“以泪洗面”也不可能就此迎来“河南文艺界的春天”,只有老老实实的面对观众、面对市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扬长补短,锐意进取,才可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