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禁止学生看湖南卫视使用电子产品关乎教育?
(2010-10-24 00:49:57)
标签:
少儿
湖南卫视
应试教育
校规
电子产品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生日不可请同学一起过!不许使用手机、MP3、MP4!昨天,一位网友将其近日开家长会的经历发上网,孩子在南京某名校上初一,老师在家长会上“颁布”了N多的个性规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近乎严苛的条款引起一片争议,有的家长立挺学校做法,有的家长直接“拍砖”。(新华网10月23日报道)
如此标新立异的校规,恐怕在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也算得上最严苛的规定了,几乎与目前学生最热衷的也最可能接触的生活习惯针锋相对;不过争议也好、拍砖也好,在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涉教育体制下,任何涉及教育的举措都会引起不同的看法,就象目前的教育方针,一方面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只能维持应试教育体制,毕竟目前的道德环境似乎也只有高考是唯一能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机制。所以我们并不奇怪的看到上述报导所说的南京某名校出台的各项匪夷所思的规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校出台这些严苛规定的出发点绝对是为了让他们学校的学生们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学校的唯一目标——以升学率为核心的分数。这不仅仅是学校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家长们所需要的,因为最终能体现效果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分数;至于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有可能会影响到学习成绩的玩艺,在学校看来,基本上都是多余的和有害的。所谓的名校,无非都是分数证明出来的,至于培养出来的是不是书呆子、是不是毫无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生,那无所谓了,因为高考需要的就是分数。
从新闻中我们看到记者引述一位家长的感受:孩子今年很不容易进入一所热门中学上初一,前不久第一次开家长会,大家都很重视,结果老师在会上发布了N多规矩,让家长一一记录。“我听到很多严格的要求,有的很不错,有的‘雷’了我。”让不少家长产生疑问的规定主要有三条:一是上课期间(周日~周四晚上)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CCTV-2、CCTV-10、CCTV-9。“这些可都是什么经济频道、教育频道、英文频道,刚初一13岁左右的孩子会喜欢吗?”二是生日不能跟同学过;三是不能使用电子产品,包括PSP、手机、电脑、MP3、MP4等。“老师特别讲到了手机和电脑,要求家长别给孩子准备电脑和手机。”发帖的网友表示,能够理解学校这样做的出发点,尽量杜绝外界干扰,让孩子把心都放到学习上来,可是其方法值得商榷。“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书呆子吗?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育我也明白,但是老师哪来这些奇奇怪怪的要求?我觉得只要孩子对学习感兴趣,能念好书肯定是必然的,这样压榨式教育不是没有用,我只是觉得不人道。快乐是很重要的,即使念好了书,孩子心理扭曲了,不快乐了,你们还会被孩子爱戴吗?”
显然这位报料的家长是相当反感如此校规的,但并不能代表没有家长坚决支持,毕竟学习成绩和分数太重要。但我还是相当怀疑这些看似严苛的校规是否能够得到全面的执行,毕竟所有的规定几乎都涉及到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可以说是一项专门用来抑制学生校外活动习惯的规定,从可操作性上来说,一是需要得到家长的全面监督与执行,另一方面似乎也根本不可能全方位的控制到学生的所有校外活动,想想看,一些才上初中的学生,家长是不可能随时随地、24小时的将孩子关在家里学习,他们接触些违反校规的事物、比如说同学过生日派对、比如偷偷上网吧、比如交流时尚电子产品的使用经验,禁止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接触,那恐怕也只有湖南卫视看不成了。
之所以我觉得这个所谓的名校做出的如此规定很可笑,除了可操作性缺乏外,本身就与时代要求脱节,有点不合时宜,你学校的领导们按照自己中世纪的思维来试图维持应试教育的高分、并从这些高分带来的升学率中获取利益无可厚非,但遏制和剥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新技术产品,抑制学生自然活力的所谓校规,实际上就是在压制孩子们的个性等自然属性,如此说来,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呢?或许任何事物都有利也有弊,就比如汽车经常撞死人但并不代表要禁止汽车一个道理,二十一世纪了,我们的教育其实更应该朝世界看齐,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和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动辄禁止这、禁止那,看个电视还规定只能看央视禁止看湖南卫视,湖南卫视是合法的媒体,与央视属于同一个机构管理,作为一个以娱乐为招牌的电视台,既然合法存在就没有禁止的理由;就算有低俗的内容,也未必就证明了学校推荐的央视就很高雅、就没有误导学生的内容,试问央视弄出的低俗文化、虚假广告、恶俗笑星还嫌少吗?再说了,学校所在地的江苏卫视之《非诚勿扰》之低俗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敢禁止学生收看吗?学校这种想法和做法与目前提倡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说得难听一点,有试图延续洗脑文化的嫌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适当引导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自己判断是非好恶,而不是告诉他们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文革的时候只能看样板戏,但全国人民都在偷偷摸摸如饥似渴的看各种黄色白色的手抄本,可见禁止是没有用的,湖南卫视的收视率摆在那里,骂娘的人虽然多,但看的人更多,观点不同并不奇怪,正好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再说了,作为地方台要想提高收视率,也只能弄些与政治不沾边的娱乐节目,否则要么没人看,要么生存都有问题,要么又成为一个与央一样的宣传机构。显然此所谓名校动辄禁止或试图灌输某种价值观,本身就不合时宜。
现在的教育似乎很少有人会考虑孩子们的感受,都是一些成年人们甚至老人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为现代的孩子设定教育模式,就如“ 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中央电视台;生日不能跟同学过;不能使用电子产品,包括PSP、手机、电脑、MP3、MP4,”,
南京这所所谓的名校弄出这些乌七八糟的校规其实其实并非他们的教育理念有多么特色,更无关道德培养,无非是为了将学生打造成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分数机器,然后籍此提高升学率,然后就是以名校作招牌从招生到收费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凡是可能影响到学习成绩的东西,电视节目也好,电子产品也好,学生社交活动也好,都可以赶尽杀绝,其实算得上扭曲变态的教育思维了,但最终被扭曲的将可能正是那些学生们。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