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年末陆续清退农村"代课教师"令人心寒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人文 |
关于清退农村代课老师的政策应该是教育部早就统一布署的一项既定方针,一些地方或许早就开始陆续按照政策清退或有条件“转正”,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更多的边远贫困农村仍然还在依赖着一群收入微薄却默默耕耘、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所谓代课老师们,直到刚刚过去的2009年年末,据报道说,进入2010年,44.8万代课教师将进行最后的清退。已清退的老师生活大多困难。而等待清退的老师,也未期望拿到更多补偿,他们只希望这次能体面地离开,只希望自己走了孩子还能有人来教。记者并希望这些困境中的老师,能有一个快乐的新年。
这条新闻无疑在无数国人的内心里激起复杂的思考,并由衷的感到一种无奈和心酸甚至心寒,无数的曾经受到过代课老师教诲并被深深感动过的中国人,此时此刻除了同情,除了感怀,还能为他们做什么呢?人们不禁会问上一句,为什么我们的政府、教育部门就不能依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更人性化的来处置安排这些曾经做出过贡献的最低层代课老师呢?难道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就能提高那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当需要他们成为代课老师的时候就以最微薄的工资来对待,而当不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留情的一脚踢开,扫地出门,这也算教育部过去口口声声的尊师重教的民族美德吗?起码从一刀切的清退农村代课老师上,我们看不出,甚至彰显出一种不道德的行政思维。
其实就是中国新闻网1月1日引起广泛反映的报道也承认,到2009年底前后,以优化教师队伍为借口,我国存有代课教师的绝大部分地区将进行最后的清退,“代课教师这一称呼即将成为历史。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了解决偏远地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的困难,代课教师们以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蜡烛精神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呵,曾经“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绝对不是虚言,面对有过太多感动中国的乡村代课老师和更多默默无闻的那些代课老师们,我们的主管部门为什么就不能至少让他们能够“体面”的离开呢?比如在经济补偿上,在择优转正上,在可能的养老医疗上给予尽可能的关照呢?好象我们不久前也看到国家财政预算年底还有2万多亿等着突击花掉,应该在打发几十万代课老师上“不差钱”吧?与其被巧立名目铺张浪费的突击花掉,还不如在预算里向代课老师倾斜哪怕一点点呢?
就象报道里所例举的代课老师王安治是渭源县黑鹰沟村的一名代课老师。今年已54岁的他从1974年就开始在当地小学代课,因为中间停了1年而不符合转正条件,在2009年9月拿到600元补偿后被清退。家里已经75岁的老父亲患有白内障,两个孩子一个打工一个上学,外债欠了将近5万元,现在家里生计就靠老婆种的几亩薄地。代课已经34年的他在学校经历了9任校长,村里曾有一家三代都是他的学生,身有残疾的他因为教书,现在连农活也干不了。我们想想看,政府仅仅用600元就清退了他,这算什么事?这还有人性吗?600元连官员餐桌上一瓶酒钱都不够,却可以打发一名代课老师滚蛋,恕我说这已经不止是不道德、而是无耻了,难怪这篇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恐怕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重新审视这项不得人心的清退政策并三思而行。
去年的11月19日新华网曾报道说,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兰州市于2007年9月专门研究制定了《兰州市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兰州市代课教师清退工作分2008年、2009年两个年度实施。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按每满一年教龄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经费由市县(区)两级财政分担。好歹还有一年一千元的补偿;每年教龄补偿1000元,可能按照兰州当地标准已经不算低了,但相对于那些长期拿着微薄工资做贡献的代课老师来说,这点补偿也实在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补偿,实在算太低了,与官员们动辄几千元一餐的应酬付出,简直是杯水车薪,按讲兰州清退代课老师也是出于无奈,因为这并非他们的本意,而是教育部的统一布暑,全国都必须实施,或许国家的考虑是出于长远或现实的需要,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政策或多或少有其不合理甚至不道德的成分,不合理是指在经济补偿上存在着太多明显欺负人的味道,与那些近乎无偿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代课老师的付出和贡献太不相符,不道德是指政府无视代课老师默默无闻的为国家的基础和基层教育事业做贡献后,竟然可以为了一些过于功利和现实的考虑而一脚将他们踹开,从行政的角度来讲,这种作为显得过于残酷,过于不道德。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尤其是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长期就靠一些代课老师维持当地的教育发展,他们尽管可能师资水平没有科班出身的老师高,但他们的敬业精神绝对不比正式老师差,毕竟他们的职业风险要比正式老师要大得多,基于他们是代课老师,工作不稳定,他们也只能兢兢业业的奉献,而我们知道,那些需要代课老师的地区,往往是很多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们所不愿意长期稳定工作的地方,而我们更知道,那些代课老师们的工资往往比当地教育系统的正式老师们要低得多,甚至只有正式老师工资的零头,比如在兰州,代课老师的工资就比正式老师要低10倍,有一位黑龙江的代课老师说,在他所在的乡村,学校里公办老师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工资,而他们三位代课老师却只有220元;很多时候他们还要靠务农来维持自己的家庭收入和正常生活开销,记得去年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一位四川悬崖学校的老师,他风雨无阻的在贫穷的山区农村的悬崖上教孩子们读书,那对夫妻正是代课老师,以他们为代表的代课老师们,正是中国贫困地区代课老师的典范,是他们曾经撑起了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今因为师范毕业生大量增加,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而提出彻底清退全国代课老师的政策,不乎从行政的人性化上来看,有些过于残酷,也彰显出一种不道德的行政,如果确实是必要的措施,那政府应该出于人性化、出于一种责任,也出于一种道德,应该至少从经济上给予更合理的补偿,或者给他们更多转正的机会,而不是一脚踢开了事。
其实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讲,很多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并非真的再不需要代课老师,如果一刀切的清退,可能会造成农村基层教育的脱节,我们其实也可以想象,那些地区,即使能公派师范毕业的正式老师下去,也未必能持久坚持教学,就是说很难找到更多的能扎根于贫困偏远农村教育的老师,也只有那些当地的代课老师,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他们的收入水平远低于正式老师,可以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尽管这些节省下来的钱沾有太多的代课老师血汗,但他们的付出,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认可,也实实在在的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出了无私有奉献,作为教育部,作为政府部门,不应该一刀切的彻底清退,至少应该有更人性化的处理考量,否则就会给人们一种卸磨杀驴的味道,也显得太不道德,实在令人心酸和心寒。
作为政府,作为教育部门,甚至作为中国人民,应该感谢那些长期为中国偏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代课老师们,他们值得国人感动。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10/1/1/2010010106340774bbd.jpg
(2009年12月21日傍晚,王安治来到他曾经代课的学校,当年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郁郁葱葱,但他已不属于这里。)
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10/1/1/2010010106340848f8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