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北诗镇西李门二仙庙(金.国6)

2022-04-01 22:55:35
标签: 古建 旅游

在晋东南二仙庙有很多,以奉祀民间传说的“乐氏二女”而得名,据说乐氏姊妹在升仙之前,就出生在晋东南,所以二仙信仰就成了本地特产了。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这些二仙庙大都是宋金时期的建筑遗构,经历久远,饱经风霜。这也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

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西李门二仙庙现在的山门

西李门二仙庙位于晋城市高平北诗镇西李门村北部高地上,创建年代不详,金、明、清各代屡有修茸。现存建筑三进院落,轴线上有戏台、山门、中殿、后殿;东西两侧有翼殿、客房、廊庑、偏殿及钟楼、鼓楼等。中殿为正殿,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其他均为明清遗构。中殿坐落于一米高的台基之上,前有月台,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出廊深两椽,檐柱有侧角,为方形抹楞,覆莲式柱础,单檐歇山顶,筒瓦布顶。明间板门,次间直棱窗,门窗移置前槽金柱上。斗拱情况,檐下一圈铺作共13朵,其中前后两山柱头每个一朵(包括角铺作)12朵,正面中心补间增加1朵,都是双下昂重拱计心造,琴面昂,蚂蚱头,角铺作是单抄单昂五铺作加由昂。梁架结构应是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的形式,底栿之上立前后蜀柱,两剳牵里端插入蜀柱,外端承槫。蜀柱上立平梁,合踏蜀柱大斗丁华抹颏拱与叉手承脊槫。

二仙庙中殿前宽大的金代月台

西李门二仙庙主殿檐下斗拱,正中补间多加一朵

主殿内的覆莲拄础

主殿内梁架

大角梁平置爬梁上短蜀柱大斗承系头栿

正中补间里转三跳偷心+靴揳+上昂讹角斗托丁华抹颏拱承下平槫

主殿内的雕花石条案贡桌

殿前月台须弥座上的浮雕图案

中殿前有石筑金代月台。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浮雕有力士、兽头,并镶嵌有两幅线刻:“队戏图”“方巾舞图”。这两幅线刻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戏剧实物资料之一,文物价值十分珍贵。遗憾的是,本人在月台周边没有找到这两幅线刻图,分析原因,有可能是石刻磨损较为严重,已经很难分辨了。

这应该是其中的一幅线刻,已经很难辩清上面的图案了

位于东边的疑似两幅线刻图

西面须弥座上的雕花浮雕

实际上山门内部共有两进院落,自己将山门前的残损戏台算作了第一进院落。因为在戏台南侧地面还有一道东西走向石砌须弥座台基,其上面的浮雕风格同正殿前月台,中部像是有过踏道,好像是个入口,现在已经被砖块封堵。此处台基上像是有过建筑或是围墙,据看庙的大爷讲前面的戏台是演样板戏时期搭建的。从庙内和周边残存的早期建筑台基来分析,现存建筑的规模已经远远逊色于早期。

山门前石台基上的现代戏台已经废弃

此须弥石砌台基的风格类似主殿前的月台,更像是早期遗留物

这是来自网络的2014年的老照片,东西走向的石砌台基中部红圈部分像是有踏道已被砖堵塞,上面是生产队时期所建的戏台后背

主殿石门框上的金代题记

另外,庙内中殿石门框正中有金代题记,“金正隆二年..”就出于此处。前廊两侧,立有清代碑记两通。一是光绪十一年《永禁兴窑碑》,大意是讲禁止周围的村子开矿挖窑以保护二仙庙的周边环境的事,可以说是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二是光绪六年《纪荒警世碑》,详述了光绪三年特大旱灾及民间百姓生活疾苦,是不可多得的灾荒实证史料。

光绪十一年《永禁兴窑碑》是最早的环境保护法

光绪六年《纪荒警世碑》详细记述了光绪三年的特大旱灾和百姓疾苦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