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掌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中心广场北侧,虽只剩大殿,但仍巍峨壮观。明代创建,明弘治八年(1495)、清顺治、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大殿坐北朝南,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之上,重檐带副阶周扎,主结构身材高大,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歇山顶,筒瓦布顶,脊饰鸱吻齐全。正面明间施板门,两次间置直棱窗。副阶围廊下共使用20根石雕柱,其中11根为圆形浮雕蟠龙柱,另9根为四角抹棱浅平雕龙柱。

泉掌关帝庙近景

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副阶檐下为单下昂四铺作斗拱

副阶檐转角铺作

远处可看到上层檐的斗拱铺作
再看大殿的斗拱情况。上檐,每一面斗拱5朵,柱头和补间各一朵,每角铺作一朵,一圈共有铺作24朵,均为双下昂重拱五铺作,正面明间的正中出一朵斜拱大花朵;副阶檐,每柱头各一朵,均为单下昂四铺作。进入大殿看内部结构,为四椽栿接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四角设抹角梁承衬角栿,侧山两檐柱铺作上施爬梁搭于四椽栿上皮,爬梁上置系头伏与下平槫形成披厦的交圈,构成歇山的结构。斗拱里转情况,柱头两跳出踏头承栿,补间三跳上出挑杆于平槫下皮。大殿高大威猛,体量庞大,梁栿简洁,做工讲究。

大殿内的景致

大殿内的梁架结构

爬梁和披厦情况

泉掌关帝庙柱网布局,副阶周扎中大圆圈为蟠龙柱,方块为抹角石柱

副阶的蟠龙石柱
泉掌关帝庙,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副阶上的蟠龙柱了。这些浮雕雕工精湛,反映出当地青石雕凿工艺有很高的水准。浮雕大部分显示是龙爪揪头、抓脸、抠眼和抓女人脚等,形态狰狞可怖,也有一些花卉童子的图案。询问当地人为何要这样,回答很简单,“这是在惩罚坏女人!”,里边寓意不言而喻。在晋南走访的过程中,的确遇到过很多使用过类似石柱的庙宇,雕凿内容与此相差无几,但是还没有见过使用蟠龙石柱如此之多的情况,只能说这座庙在当时下的功夫和投入都比较大。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出当地的民风民俗。

抓脸

揪头发

抠眼睛

浮雕蟠龙石柱
满是蟠龙石柱的泉掌关帝庙(明.国7)
泉掌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中心广场北侧,虽只剩大殿,但仍巍峨壮观。明代创建,明弘治八年(1495)、清顺治、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大殿坐北朝南,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之上,重檐带副阶周扎,主结构身材高大,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歇山顶,筒瓦布顶,脊饰鸱吻齐全。正面明间施板门,两次间置直棱窗。副阶围廊下共使用20根石雕柱,其中11根为圆形浮雕蟠龙柱,另9根为四角抹棱浅平雕龙柱。
泉掌关帝庙近景
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副阶檐下为单下昂四铺作斗拱
副阶檐转角铺作
远处可看到上层檐的斗拱铺作
再看大殿的斗拱情况。上檐,每一面斗拱5朵,柱头和补间各一朵,每角铺作一朵,一圈共有铺作24朵,均为双下昂重拱五铺作,正面明间的正中出一朵斜拱大花朵;副阶檐,每柱头各一朵,均为单下昂四铺作。进入大殿看内部结构,为四椽栿接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四角设抹角梁承衬角栿,侧山两檐柱铺作上施爬梁搭于四椽栿上皮,爬梁上置系头伏与下平槫形成披厦的交圈,构成歇山的结构。斗拱里转情况,柱头两跳出踏头承栿,补间三跳上出挑杆于平槫下皮。大殿高大威猛,体量庞大,梁栿简洁,做工讲究。
大殿内的景致
大殿内的梁架结构
爬梁和披厦情况
泉掌关帝庙柱网布局,副阶周扎中大圆圈为蟠龙柱,方块为抹角石柱
副阶的蟠龙石柱
泉掌关帝庙,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副阶上的蟠龙柱了。这些浮雕雕工精湛,反映出当地青石雕凿工艺有很高的水准。浮雕大部分显示是龙爪揪头、抓脸、抠眼和抓女人脚等,形态狰狞可怖,也有一些花卉童子的图案。询问当地人为何要这样,回答很简单,“这是在惩罚坏女人!”,里边寓意不言而喻。在晋南走访的过程中,的确遇到过很多使用过类似石柱的庙宇,雕凿内容与此相差无几,但是还没有见过使用蟠龙石柱如此之多的情况,只能说这座庙在当时下的功夫和投入都比较大。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出当地的民风民俗。
抓脸
揪头发
抠眼睛
浮雕蟠龙石柱